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中药川芎常用制剂的不良反应及其分析

失去手术时机转入急诊科抢救,应用氨茶碱、地塞米松等药物2天后,患者胸闷、喘憋、心悸等症状消失,5天后再次应用川芎嗪注射液200mg静点,5min后患者出现胸闷、气促,继之出现带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唇颊、指端发绀,躁动不安,血压10.0/8.0kPa,ECG示频发房早,心肌缺血,立即停用,经抢救48h后无效死亡。 1.5 其他异常反应 申保红[9]报道1例64岁男患者,因局灶性脑梗死门诊予以川芎嗪注射液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点,当液体剩余约100ml时,患者自诉右下肢不能自主,继之震颤、抽搐、出汗,停液后观察1h无明显好转,嘱家属回家后继续观察,症状持续3h左右后逐渐恢复正常,次日再次输入约150ml时即出现上述症状,即刻停用,约0.5h后症状逐渐好转、消失,未再出现上述异常反应 2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川芎对心脑血管和血液系统、消化、泌尿、呼吸系统等有保护作用,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血凝、抗血栓、抗纤维化、抗炎、免疫增强等多种作用[10],临床应用颇为广泛,但其所致不良反应亦时有发生,而具体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国内有不少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于变态反应,可能是其多种活性成分或其不易去除的杂质作为抗原、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或与血浆蛋白的氨基缔合成更大分子的复合物而引起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导致胃肠道反应的机理可能是患者对血管扩张作用反应敏感,川芎其主要活性成分可致肠黏膜血管过度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肠黏膜液体分泌增多大量渗出,或致胃粘膜渗血。川芎嗪所致急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严重的低血压,亦可能与其作为血管扩张剂有关,由于正常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而部分梗死区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遂出现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 结语 川芎对多种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正在受到中西医学界的重视,临床运用日益广泛,尽管其不良反应不多见,亦应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变态反应。因而我们建议在静点用药时,应先用川芎嗪注射液0.1ml做皮试,皮试阴性后,方可静脉滴注。由于变态反应从用药即刻到连续应用多日都可能发生,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应全程监护以防不测。对于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具有不同程度的不可预知性,如一旦发生,轻者停药即可,重者尚需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紧急对症处理以及抢救,以使患者解除痛苦,并且要持续观察或跟踪随访。另外生产企业要完善各项质量标准,不断改进提取川芎活性成分的制备工艺,尽可能除去所含的杂质,以更好的质量和疗效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吴本芬.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2例.医药导报,2000;19(2):170 2.谭宗凤,周明芳,耿玲.静脉滴注川芎嗪迟缓过敏反应1例.泸州医学院学报,2002;25(2):146 3.徐伟君.川芎嗪、脂必妥致药疹各1例.中成药,1997;19(7):49 4.陈玉良.静滴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95 5.曹灵,王泽卫.川芎嗪致过敏反应及处理方法.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2):757 6.郭从容,王静.静点川芎嗪致严重的胃肠道反应1例.时珍国医国药,1999;8(11):1853 7.孙剑,严守正.过服川芎嗪致上消化道出血1例.陕西中医,1992;13(12):559 8.吴恩亮,程艳.川芎嗪静滴诱发重症哮喘致死1例.滨州医学院学报,1994;17(4):306 9.申保红.静滴川芎嗪致异常反应2例.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3;10(6):42 10.祁淑玲.川芎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天津医药,2005;17(1):61~63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染色掺伪川芎鉴别
    乳香等含挥发油树脂类中药炮制方法改进
    中药蜜丸质量控制要点探讨
    谈中药捣碎方法运用
    中药制剂中含砷成分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补肾健脾中药对哮喘模型大鼠肺组织 
    提高中药注射液质量的几点经验
    中药炒炭质量控制
    中药硬胶囊剂内容物质量控制实验
    机切中药饮片的药材水处理方法介绍
    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川芎嗪对慢性低氧高二氧化碳大鼠肺动脉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