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诊输液室的量化护理管理 |
|
门诊输液室的量化护理管理
摘要 本文通过介绍门诊输液室的量化护理管理,将传统的管理方式与量化管理方式进行比较。量化护理管理,具有明确各班职责和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责任到位。经过一年多实践,得到病人、护士的认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门诊输液 量化管理
现代护理工作的科学性要求应尊重护士的创造性,发挥护士的潜能,尊重护士的劳动价值,使护士具有参与感和成就感。护理人员的客观能动性发挥越好,护理管理的效应就越大[1]。根据现代护理工作特点,采用量化护理管理具有同样的作用。
1 门诊输液室的工作特点
1.1 输液室的一般状况 每天患者的流量在230~280人之间,护士人数每日5~6人,经常出现输液等候时间长的现象。
1.2 存在的问题 由于输液室工作量大,家属多,环境嘈杂,护理人员相对少,护士工作压力大,风险高,一旦输错药,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当患者的要求稍有忽视,易产生矛盾,一旦协调不好,就产生投诉。护士之间配合及工作能力存在差异,同志之间关系影响工作效率。
2 门诊输液室的管理特点
2.1 传统管理方式 责任难以落实到位,由于患者流量大,各班分工不同,患者输一次液要经过四位护士完成全过程,即收药班、辅药班(负责溶药)、治疗班(负责静脉穿刺)、巡回班(观察患者在输液中的病情变化,输液中途加药及输液结束的拔针)。要求各班护士认真查对,按流程操作完毕在处方上签名,但是因多种客观因素始终不能按要求做,一旦出现问题或患者投诉,无法了解事情经过及落实责任人。
2.2 传统管理难以到位的原因分析 护士不重视,有章不循。总是强调“忙”为客观理由。管理者反复要求亦不见成效。管理难度大,每天230~280人患者输液,每位患者要经过4道程序,才能完成输液。做为管理人员只能反复强调、督促大家自觉遵守操作规程,仍然存在护士签字不完整,工作效率低,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病人的需要。
3 量化护理管理
3.1 具体做法 护士在收药、溶药、静脉穿刺、中途加药经过认真核对后按流程操作完毕在处方上签名,做为护士工作量化的依据。管理人员每天将收回的处方以护士签名进行量化统计,每月将30%的奖金与量化工作指标兑现。
3.2 量化管理的优点 责任落实到人,各班操作后在处方上签名达到100%,加强了责任心。患者排队等候时间由原来的30~40分钟缩短到10~15分钟,投诉由原来的每日有投诉减少到一年4~5件。各班分工明确,又能密切配合。
4 量化管理对管理者及护理人员的要求
4.1 对管理者的要求 思想准备要充分,每天要挤出时间统计工作量且要有始有终。做为管理人员要公平、公正,对于不利于工作的种种因素要及时协调。对于影响同志之间团结所发生的问题要及时批评并制止。
4.2 对护士的要求 统一思想,护士对量化管理的方式有初步了解,此方式得到全体护士的认可后方能执行。要求每个岗位的签字认真执行,互相监督,相互提醒。
5 小结 激励是管理者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只要采取适当的技巧和方法,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门诊输液室实行量化护理管理后,明显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输液患者的需求,减少差错和护理投诉的发生率,转变了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使护士工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量化护理管理充分体现了动力原则,管理必须要有强大的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持续高效地进行下去,动力不仅是管理的资源,而且是一种制约因素,没有管理就不能持续创新的运动[3]。量化护理管理为初次摸索,经验不足。虽然此方法在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但是对于个别不够自觉的护士,为了增加自己的签字数量而选择性工作,此做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2,3.杨顺球,吴殿源.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3 .50
上一个医学论文: 宾馆化病房的护理实践与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护理矛盾的分析与处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