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的观察与护理 |
|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的观察与护理
近年来,中药静脉注射液,因其独特的治疗效果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越来越多中药针剂源源而生,如何安全的使用中药针剂,使其发挥更好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几点经验,以供同行们参考。
1 中药静脉注射液的配伍
1.1 中药针剂的溶媒,一般采用5%~10%的葡萄糖或者生理盐水比较理想,因某些中药针剂受pH值的影响,如注射用鱼醒草配入5%的葡萄糖氯化钠中,放置时间超过1小时,液体变深或出现浑浊。所以用等渗液或pH值高于4.0的溶液做溶媒时比较安全。
1.2 某些中药针剂不宜与氨基糖甙类抗菌混合应用,如输注盐酸小锘霉素后,接着加上复方丹参针时,输液管里会产生黑色的沉淀物。所以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时,中间应插入其他针水或更换输液管后再用。
1.3 一般来说,中药注射液不与其他药物在一个容器里混合应用,应单独使用。
2 静脉滴注的速度 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时,应控制静脉滴注的速度。有些药物滴注的速度过快会出现严重的反应。如静脉滴注鱼醒草速度过快,病人会出现上腹部烧灼痛,头昏、胸闷、气促,颜面发红。减慢速度后以上症状自然消失。另外某些药物滴注速度过快,还会刺激血管壁引起疼痛。如静脉滴注清开灵针,速度超过60滴/分时,病人即感穿刺部位疼痛难忍。所以一般滴注速度不超过60滴/分比较安全。
3 中药静脉注射液的配制
3.1 应用中药静脉注射液应现配现用,留置时间不能过长,因大多数中药注射液颜色比较深,留置时间长了难于辨别颜色是否改变,还容易出现热原反应。
3.2 配制中药静脉注射液时,输液瓶里会出现许多泡沫,这样不仅影响输液瓶的容积,也给病人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减少输液瓶里泡沫的方法是,抽好药液后,将输液瓶倒置针头直接插入液体里面,再推进药物即可。
4 出现药物反应的观察与处理 虽然中药静脉注射液疗效显著,使用安全,但病人的个体差异不同,难免出现一些药物反应。通过近五年的临床用药观察,一般来讲,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中药针剂,出现药物反应的病人比较多一些;而滋养、补气的中药针剂如参麦针、黄芪针、参附针等,在5年的临床用药中没有药物反应的记录。
4.1 常见的不良反应 中药静脉注射液出现的药物反应一般多为皮肤瘙痒、皮疹、腹胀、恶心、呕吐、胸闷。这些轻微的药物反应,只要停药后肌肉注射地塞米松针或补尔敏针等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慢慢就会消失。
4.2 一些过敏体质的病人对中药针剂也会发生过敏性休克 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例输注清开灵针出现过敏性休克的病人。患者李某,因上呼吸道感染致发热,给5%葡萄糖250m1+清开灵针30m1静脉滴注,滴注速度40滴/分,治疗护士给病人输液,静脉穿刺成功后调节好速度准备离开时,病人诉眼睛刺痒;因在短时间内,出现这样的症状,在临床上没有遇到过,所以护士只是调慢了速度20滴/分,告诉病人再观察一会,可能是其他原因所致。大约5分钟后,病人出现咽喉发痒,胸闷、气促,呼吸困难,不省人事,血压、脉搏测不到。立即停药,给氧气吸入,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飞那根25mg肌肉注射,盐酸肾上腺素0.5m1皮下注射,同时给静脉滴注升压的药物,半小时后病人恢复意识,上述症状好转,1小时后血压、脉搏恢复正常。
5 结论 应用中药静脉注射液一般不做过敏试验,但在用药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尤其是首次用药,在输液后15~20分钟内,输液速度一般控制在20~40滴/分,观察、询问病人有无异常反应,无反应后再调快输液速度。在输液过程中也应随时巡视病房,若有[JP2]异常,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某些患者对中药静脉注射液也会发生迟发性反应,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例静脉滴注双黄连针的病人,第一天无任何反应,第二天输注同样剂量的双黄连针时,出现全身瘙痒、皮疹。给抗过敏处理后好转。[JP]
总之,中药针剂因其价格便宜,效果显著,毒、副作用小等特点,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多方便,也给病人带来了实惠。护士只要在用药过程中加强责任心,了解病人的情况,主要了解过敏史,了解所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处理方法,做到安全用药、心中有数,这样使中药静脉注射液在临床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护理干预促进乳汁分泌提高母乳喂养 下一个医学论文: 心脏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护理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