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乳癌术后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
|
浅谈乳癌术后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关键词 乳癌术后 化疗性静脉炎 预防 护理措施
化疗药物治疗对于乳癌术后病人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抗癌治疗,可降低术后复发率。化疗大多以静脉输液形式进行,但由于化疗药物刺激作用,常易造成静脉炎,且乳癌术后病人通常只有健侧上肢方便静脉穿刺,还要经历数个疗程,多次穿刺,所以静脉炎就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临床表现为:沿静脉走向出现多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血管交硬,严重者出现水泡,皮肤坏死,甚至影响肢体功能。因此,为减轻局部症状,降低患者痛苦,加强化疗效果,增强病人治疗疾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注射部位的选择,避免操作中机械性损伤,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的输注浓度、拮抗剂的应用时间及方法,到输液过程中的严密观察,一旦发现药液渗漏的及时处理都极其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4年8月~2005年8月,共收治47例乳癌术后化疗病人,年龄在29~72岁,均为女性,疗程为1~6次不等。共进行231次静脉注射化疗,用药分别是: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表阿霉素、阿霉素、吡柔比星、紫杉醇、泰素、艾素。其中,前两种药物为一般刺激性药物,后几种为强刺激性药物,反应相对较明显。临床常采用单联、双联或多种药物联合的化疗方案,通过采取相对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和处理办法,有效地预防了乳癌术后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使静脉炎的发生率降低,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功能障碍。
2 预防及护理措施
2.1 护理人员首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业务技能,掌握化疗药物的特点,在应用过程中细心观察局部反应,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预防和减轻静脉炎的发生。
2.2 通常首选健侧上肢远心端、弹性好、回流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切忌末梢循环差的静脉。因为粗直静脉横径粗,血流快,缩短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时间,避免静脉炎的发生。
2.3 避免操作中机械性损伤,护士应详细掌握化疗药物的局部毒性反应,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妥善固定针头,避免滑脱或刺破血管壁,造成药液渗漏。
2.4 化疗药物的浓度、给药剂量、方法、疗程均可影响对血管损伤的程度。因此,应正确掌握化疗药物的刺激性、输注浓度、速度和方法,原则上采取先刺激性小的药物后刺激性大的药物,并在给药前后用生理盐水或5%~10%葡萄糖溶液冲洗静脉,或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时间隔给药,每次间隔时间不少于15分钟,可降低局部药物浓度,减轻对血管壁的刺激和避免化疗药物血管外渗漏的可能。
2.5 可持续热敷穿刺肢体,特别是湿热敷,改善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回流,增强组织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局部组织的抗炎能力。
2.6 严密观察局部有无肿胀、疼痛等异常反应,发现异常应立即回抽药液,停止输液,更换注射部位。拔针时采用指腹同时按压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3~5分钟,并抬高肢体,促进静脉回流。
2.7 乳癌病人多需进行反复多次化疗,因此,除做好必要的心理护理外,还应指导他们保护好血管,经常安摩四肢末梢血管,搓手背、足背,掌握肢体功能锻炼,加强营养,以增加血液循环及血管弹性,增强机体免疫力。
3 处理方法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漏,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回抽药液,拔针,按压,抬高肢体,作好局部处理。
3.1 局部外敷
3.1.1 冷敷、冰敷 化疗药物发生渗漏时,尽量选用冰敷或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水肿或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炎性反应。蒽环类抗癌药物禁用热敷。冰敷时注意防止冻伤。
3.1.2 药物外敷 用50%硫酸镁、呋喃西林、5%碳酸氢钠或75%乙醇纱布湿敷局部均可,外覆保鲜膜,一天两次,每次3小时。用于[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脊柱骨折手术病人的巡回护理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护理程序在断肢再植患者中的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