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风康复期的中医护理 |
|
中风康复期的中医护理
中风急性期后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不语或语言蹇涩,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因此,对中风患者做好康复期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我院自2002年10月~2005年10月共收治68例中风患者,经正确治疗和恰当的护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最小的32岁,年龄最大的92岁,平均年龄59.2岁;病程最短的半年,病程最长的10年。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风证的诊断标准[1]。
2 护理体会
2.1 饮食护理 进食高营养、高蛋白,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病情重,不能进食者,可给予鼻饲高营养、低脂、易消化流质饮食。中风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他们往往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亏虚,加之风、火、痰等诸多致病因素的影响,致使身体各器官功能更加衰退。中医素来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因此,饮食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根据患者病情辨证用餐。痰多者要少食鱼腥;肝阳上亢、肝火旺者忌食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之品。其次,饮食宜清淡,不宜偏嗜,宜少食多餐,不宜过饱,过饱饮食会造成食滞,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患者应多食蔬菜、水果、蜂蜜等,保持大便通畅,以防腑气不畅,影响气机升降,不利于康复。
2.2 情志护理 中风病人由于活动受限和过分担心个人健康,往往产生孤独、自怜等消极情绪,生活中充分依赖医护人员和家属帮助其解除痛苦,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而不愿活动,放弃康复锻炼的机会。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以成为致病因素。中风患者由于突然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加之长时间治疗不愈,对今后工作生活顾虑重重,易产生忧虑、悲观、失望甚至厌世等多种心理状态。因此护士应多关心、体贴病人,用简洁、清晰、恰当的语言解释、安慰病人。操作轻柔得体,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消除患者消沉、悲观、易怒的情绪,建立痊愈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具体地讲,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主动关心患者,与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掌握患者的情志变化,积极地、耐心地开导患者,向其说明情志的好坏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使他们消除各种不良情绪,配合治疗,以利早日康复。对失语或语言蹇涩的患者,要根据患者的口型或面部感情等了解他们想表达的意思,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患者住院时间久,生活不能自理,陪护人员是他们密切接触的人,陪护的一言一行均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因此,也要把情志致病和治病的知识向陪护讲明白、讲清楚,使他们在做好护理的同时,及时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志变化。做到医、护、陪三者联为一体,共同作好患者的情志护理。
2.3 肢体及语言功能锻炼的护理 恰当适时的功能锻炼对中风患者尤为重要。功能锻炼可以益气活血、舒筋活络,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功能锻炼要在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坚持被动和主动相结合、床上和床下相结合、室内和室外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三结合”的原则下,最主要的是突出“早”和“量力而行”及正确的运行方法。首先,要克服患者怕痛、怕丢人的思想和消除家属怕活动后会加重病情的误解。在患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时,护理人员应在床上给患者做强化训练,活动时范围宜小、力量宜轻,达到各关节和肌群都活动即可。操作时手法要轻、柔、稳,要有节律,并要根据各关节的功能特点进行。如肩、髋关节除伸屈外,还要作好外展、内收、外旋等活动。此外,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制定训练计划。经过治疗与护理,当患者肢体出现自如运动时,可由患者自己练习,护士在旁指导、督促患者作好床上活动。如下肢伸、屈、外展,上肢拉绳等。当肢体恢复到一定功能后,即可下床活动。患者锻炼时要做到先迈健足,再抬患肢,患足一定要抬起,不要拖地,站稳后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力求效果,不求速度。有了一定基础后,患者方可拄拐杖自行练习,直至能独立行走。总之,肢体的功能锻炼一定要持久、耐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语言训练方面,不仅需要正确的方法,也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患者要克服怕难和怕别人耻笑的思想,从简单的数字开始,在练习单词、单句的同时,医护人员要不厌其烦地教患者发音,帮助患者纠正发音中的错误,直至能够对话。
3 小结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的病证。临床上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属于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血管痉挛等范畴。主要由[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肺结核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的护理体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