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介入康复护理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
|
早期介入康复护理促进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恢复 康复护理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疾病,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率为219/10万,致残率高达83%[1]。随着急救医学和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许多原来无法挽救的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但是也使一些重症患者留下不同程度肢残。大量中风病后遗症患者带来了一个新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如何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寻找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方法尤为重要。为此,笔者引入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院2003年3月~2004年4月入院患者中的脑卒中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全部病例均按WHO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IR确诊,生命体征稳定在1周内,入院时无明显障碍,严重并发症(心、肺、肝、肾)。标准以神经功能缺陷的恢复,日常生活能力(ADL)生活质量(QOL)生活能力状态的提高等为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康复护理的有效性。结果表明40例脑卒中患者在以上几个方面均比入院前有明显的提高,出院后继续进行康复锻炼其中有12例患者能够生活自理,16例患者部分生活自理。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保持患肢处于两肢位 ①仰卧:患侧上肢伸直与躯干呈略外展,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患侧下肢膝关节略屈曲,腿外侧放沙袋以防其外展,外旋。②健侧卧姿势:患侧上肢向前平伸与躯干呈100度角。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患侧下肢膝关节略弯曲,腿脚放软枕上。③患侧卧姿势:躯干略后仰,患侧前肢向上平伸内旋,与躯干呈90度角,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手掌向上,患侧下关节略微弯曲。
2.2 局部按摩 由远向近向心性按摩,揉捏,同时佐以指压法,使病人有酸,胀,痛,麻感觉,每日数次,时间不限。同时运用脑循环治疗仪。神经网络重建仪对患者进行电和磁场刺激治疗。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调节参数,每次30min,每日1~2次。
2.3 被动运动 运动顺序现大关节后小关节,运动幅度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以不引起疼痛为度。各关节各方向的运动每次3~5遍,每日3~4次。同时运用CPM仪进行患侧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的被动运动。根据病人耐受力选择起始和终止角度,每天使用CPM仪时间为1~2h。
2.4 主动运动 运动时上肢多锻炼伸肌,下肢多锻炼屈肌,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活动顺序由小关节到大关节,由健侧到患侧,健侧做主动运动时尽可能带动患侧一起活动。患肢的主动运动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关节到整个肢体运动。同时指导患者对患肢进行假相运动,要求患者尽最大努力做主张运动。每日3~4次,每次30min。
2.5 床上平衡训练 当患者恢复了部分肌力病可作简单自主运动时 ,即开始进行坐起平衡训练,待坐起运动熟练后再进行坐位平衡训练。每日训练数次,时间不限。坐位平衡;正确坐姿,床边做为平衡;包括前后左右方向。坐位操,以加强平衡训练,包括双手交叉强平举侧举,双手交叉指鼻,双手交叉向前指物,健侧下肢肌力训练等。可教会家属,然后每日督促患者练习。坐姿联系;早期给予患者起立床站立,帮助患者重获垂直感,重获对抗重力肌的控制,改善立体平衡和克服直立性低血压。
2.6 站立训练 当患者训练具有坐位平衡适应能力后即上电动站立床进行站立训练,并在站立床上进行上肢双手交叉性的上举头顶,左右方向摆动等主动活动和单腿固定带保护下交替负重练习,站立时间为30min.每天1~2次。
2.7 步行及上下楼训练 在完成了上述能力的练后,重点加强步行,上下楼梯的训练,上楼时健腿先上,下楼时患腿先下,对于偏瘫导致行走困难的患者,直到其掌握学步车,手杖和轮椅的使用方法。护理康复人员"一对一"训练每次45min,1次/d连续30d,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不进行康复训练。
2.8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在以上康复训练中可穿插进行手的技巧性训练和四肢的精细协调功能,指导、鼓励患者使用健侧或利用健侧带动患手进行基本生活训练,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并在训练中尽量运用正确的姿势。
3 体会
3.1 要尽早介入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能够通过输入正常的运动功能模式来影响输出,[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肺结核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