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静脉内瘘阻塞的预防及护理 |
|
动静脉内瘘阻塞的预防及护理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血液透析患者最安全的血管通路,其创伤小、对心功能影响小、使用时间长、感染率低[1]。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内瘘的使用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阻塞。有文献报道内瘘在使用的最初两年内,其阻塞的发生率为30%~40%[2]。如何能够更长久的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避免发生内瘘阻塞是临床医生和护士很值得关注的。因此做好动静脉内瘘的预防及护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内瘘阻塞多发生在内瘘使用的早期,有报道内瘘在使用早期发生阻塞的原因与内瘘的“成熟不良”有关,如内瘘的吻合口狭窄、血流量不足、患者的低血压状态、静脉太细、静脉炎、动脉硬化等。内瘘成熟后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阻塞的原因主要与血液粘稠度增加有关,如HB、PLT、血脂水平提高等[3]。另外,患者的营养状况差、透析后穿刺点压迫时间过长等因素也易发生内瘘阻塞。
1 预防及护理
1.1 选做内瘘的血管最好质地柔软、通畅、管径较粗,首选的部位是前臂近腕部的头静脉和桡动脉。内瘘术后初期应抬高术肢前臂,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末梢水肿。术后24h密切观察内瘘搏动情况,用手触摸有震颤或用听诊器听诊有血管杂音。术后4~5天若伤口愈合好,为加快内瘘成熟,鼓励病人对造瘘侧肢体进行功能锻炼,如嘱患者做适当的握拳运动、手握橡皮圈作挤压运动,促进血液流动,防止血栓形成。高凝患者应给予适当的抗凝治疗,适当的抗凝治疗是预防内瘘发生阻塞最有效、安全的方法,常用药物如口服阿司匹林、潘生丁或肌肉注射低分子肝素等。但阿司匹林和潘生丁合用会使出血倾向增加。
1.2 自体动静脉内瘘大约需要4~6周的时间成熟,过早穿刺可能损伤血管内膜,不利于内瘘的长期使用,应尽量在6周以后使用。在进行内瘘穿刺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不能在吻合口及静脉瓣附近穿刺,易产生血肿引起内瘘闭塞。动脉穿刺点距吻合口应大于3cm,动静脉穿刺点之间距离在8~10cm,可降低再循环,提高透析效率。采用绳梯式穿刺法,切勿定点穿刺,防止内膜损伤,引起吻合口血栓形成。护士应熟练掌握穿刺技巧,做到一针见血,提高穿刺的成功率,血管壁的瘢痕少,内瘘阻塞的机会亦少,其使用寿命延长。若穿刺失败出现肿胀,应立即拔针按压,胶布固定,冰袋冰敷,24h后再用50%硫酸镁湿敷。
1.3 透析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特别是血压的变化,内瘘使用早期尽量避免低血压的发生,如发现患者低血压,立即输入生理盐水,减少血流量,取头低脚高位,降低跨膜压或改为旁路,必要时使用升压药。透析结束后,要快速拔针,对穿刺部位采取点状压迫,力量不宜过大,以能触及血管震颤又不出血为宜。压迫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15~30min。对成熟不完全的早期内瘘应随时监测患者的HB、PLT水平,适量使用红细胞生成素,缓慢提高患者的HB,并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对防止早期内瘘发生阻塞有重要意义。
1.4 患者的营养状况较差,血管内皮的修复能力低,当透析患者血管内膜发生损伤时,损伤部位不易快速修复,造成血小板和凝血物质在损伤处的聚集,从而易发生阻塞。所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血浆白蛋白无疑也是预防内瘘阻塞的一项有利措施。
1.5 此外,若发现患者HB升高过快,就要对患者加强抗凝。血流量的监测是早期预测内瘘发生阻塞最理想的方法。有报道血流量减少25%,血栓发生比率高10倍,血流量减少50%,则高30倍[4]。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护好内瘘意义重大。除做好透析间期的护理外,还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禁止在内瘘侧的肢体上测血压、静脉输液或注射、戴手表,避免瘘侧肢体提重物,也不能用力过猛,防止瘘吻合口撕裂。部分患者可出现吻合口处过度膨大,形成血管瘤,可在吻合口处戴上松紧适度的腕套加以防护。睡眠时避免瘘侧肢体受压,不可将瘘侧肢体放在枕后或长时间抬高超过心脏水平,以防止血液循环受阻或血流量减少,造成内瘘阻塞。教会患者自我观察和保护内瘘的方法,从而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沙国柱,季大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及其并发症.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2(1):68
2.汤兵.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选择和并发症的诊治.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5;4(7):470~472
3.张文贤,张训.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血栓形成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华肾脏病学杂志,2002;18(3):221~222
4.Ori Y,Korzets A,katz M,et al. H[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青霉素使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脊柱侧凸病人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220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