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癌术后病人的呼吸道护理 |
|
肺癌术后病人的呼吸道护理
摘要 目的:总结开胸手术患者呼吸道护理措施。方法:报道手术后呼吸道护理过程。结果:术后重视呼吸道护理,重视胸部物理治疗和有效止痛,正确排痰,重视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可以降低开胸术后肺部并发症
关键词 开胸手术 呼吸道 护理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占全身性肿瘤的15%。而治疗肺癌的最有效方法是手术治疗。开胸手术后做好呼吸道护理,是手术成败的关键之一。从1996年到2004年笔者作为责任护士共护理了81例肺癌术后的病人,其中男性54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61.3岁。
1 方法
1.1 体位 病人肺切除术后麻醉未清醒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病人麻醉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采用两种体位交替。一种是向术侧侧卧1/4卧位或平卧,防止纵隔摆动,尤其是全肺切除后。另一种是半卧位,半卧位可使肺顺应性降低7%,肺活量增加10%~15%,使胸部和隔肌活动度增加,从而增加气体交换面积,改善通气,并有利胸腔引流。
1.2 引流管护理
1.2.1 保持引流管通畅 术后经常挤压引流管,尤其是术后48小时应每30分钟一次。方法是双手握住排液管距插管10~15厘米,后手用力捏住引流管,使之闭塞,前手快速挤压引流管。同时密切观察引流量、色、性质,正常情况下引流量<80毫升/小时,开始为血性,以后为浅红色,不易凝血。
1.2.2 咳嗽有利于引流 鼓励病人咳嗽,以尽早使肺内痰液和陈旧性血块从闭式引流管排出,使肺复张。对无力咳嗽的病人,护士一手张开平放在打好胸带的切口处,另一手中指压在胸骨上窝处,刺激总支气管,以引起咳嗽反射,有利咳痰。手术和胸腔置管均可使肋间肌和膈肌运动受限,呼吸功能受影响,使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减弱,肺泡和支气管内易积聚分泌物,并逐渐变稠,不易咳出。但避免病人剧烈咳嗽,防止引起出血。
1.2.3 全肺切除后引流管的护理 全肺切除后,术侧胸腔成为一个空腔,逐渐被渗出的血性胸水填从,故术后胸腔内放一根引流管,平时夹闭,根据情况作短时间开放。注意观察气管位置是否居中。
1.3 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意义 血氧动态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并指导术后通气障碍的处理,一般认为血氧饱和度正常不应低于94%,94%为供氧不足,有学者认为<90%为低氧血症的标准。
1.3.1 根据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调整氧流量的大小 术后常规吸氧36~72小时,氧流量4~5升/分,血氧饱和度达96%~99%以后根据读数及时调氧浓度。有报道低氧血症病人,经鼻导管吸氧,流量2~4升/分,吸氧30分可使血氧饱和度提高3~4%。
1.3.2 根据血氧饱和度数值掌握吸痰时间 吸痰2~4小时一次,当血氧饱和度<90%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前后均给高流量吸氧。如果吸痰时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5%应暂停。
1.4 疼痛的护理 武宏丽等[1]报道术后疼痛可引起三方面障碍:为了减少胸部运动产生的疼痛,呼吸频率就加快,因而潮气量下降,通气效果差;疼痛可抑制呼吸,造成分泌物积聚,呼吸阻力增加;疼痛使病人不愿改变体位及活动,使呼吸效果降低。护理人员应充满同情心,倾听病人主诉,评估疼痛程度;协助病人采取舒适卧位;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由于引流管移动牵引所引起的疼痛;目前普遍使用止痛泵,效果较好;其他如听音乐松弛疗法等。
1.5 预防感染 李晓燕[2]报道全麻开胸手术后46.59%存在呼吸道定植菌,开胸术后因呼吸衰竭死亡老年人达24.60%,肺炎发生率居院内感染2~3位。成人24小时可呼吸气体1000~1200升,要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的环境,病房每日通风和紫外线消毒。
胸部体疗也很重要,护理人员手呈杯状,腕部弯曲,轻轻拍打。先扣后背,自上而下,由外向内,扣10~15分钟。然后让病人做深呼吸数次,并对其胸部进行震颤。从上而下,由外至里,每次振动5~7次,可促进排痰,在拍打区域,两手平放,随呼吸向内向下振动。近年来有人主张二步咳痰法:一步是指导患者自行咳痰,一步是协助咳痰法。术后早期雾化吸入不宜一次性完成,可以间断进行,也可以边雾化边排痰。雾化量也应由小到大,直到患者可以耐受为止。要加入糜蛋白酶祛痰时先应作皮肤过敏试验。由一例患者因糜蛋白酶过敏致喉头水肿,经抗过敏治疗后好[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胎儿宫内窘迫术中抢救与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孕妇手指离断再植术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