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诊常见外科感染的换药及护理 |
|
门诊常见外科感染的换药及护理
摘要 总结分析1080名门诊换药的各种外科感染的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行之有效的换药方法和护理对策,指导临床工作,积极消除外科感染的不利因素,增加外科感染的治愈率。
认为:正确的换药方法对于提高外科感染的治愈率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外科感染 换药 护理
外科感染是指需要外科手术处理的感染疾病和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感染,外科感染约占所有外科疾病的1/3~1/2。
我院门诊2003年6月~2004年7月收治的外科感染病人,其中男性占60%,女性30%,老年人6%,以及婴幼儿4%。以上患者多为化脓性感染或一般性感染,常见致病原体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其特点是:同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几种不同的化脓性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引起疖、痈、脓肿、伤口感染等,而不同的致病菌又可引起同一种疾病,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都能引起急性蜂窝织炎,软组织脓肿、伤口感染等。它们都有化脓性炎症的共同特征:即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现介绍如下:
1 疖 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引起的皮肤单个毛囊和所属皮脂腺的化脓性感染。常见于小儿和青年,多发生在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部、颈背部、腋窝、腹股沟、会阴及小腿等处。当皮肤不清洁或经常受到摩擦、刺激以及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时,毛囊内的细菌即可生长繁殖,造成感染。1.1 局部症状观察 初起时皮肤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肿胀逐渐肿大成锥形隆起,结节的中心因组织坏死化脓,形成黄白色的脓栓。
1.2 换药方法 初起换药时可用70%酒精棉球擦拭疖肿处,然后敷以鱼石脂软膏,数日或一周后红肿即可消褪,如症状不缓解,持续数日敷鱼石脂,直至疖肿化脓破溃。此时换药要轻挤出脓液及黄白色脓头,若挤不畅通,可在脓头破溃处置留一氯胺T小纱条,周围呈环形涂敷鱼石脂,注意勿将软膏堵住化脓破溃处。可每日引流脓液,待疖肿消褪无痛感,可告痊愈。
1.3 发生在上唇、鼻及鼻唇沟范围,即危险三角区的疖肿在换药时切不可挤压,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可敷鱼石脂让其自行消散或破溃脓液流出而恢复,以上两种情况一般无需抗菌素治疗。
2 痈 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多个相邻毛囊和所属皮脂腺,汗腺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常见于成年人,糖尿病病人发生率较高,痈多发生于皮肤厚而韧的部位,如颈项、背部等。
2.1 局部症状观察 初起时局部迅速形成稍隆起的暗红色,质地坚韧和界限不清的疼痛肿胀浸润区,以后中心部出现多个“脓头”,逐渐中心部发生组织坏死、化脓、溃烂、塌陷,形成“火山口”样改变。
2.2 换药及护理 除按疖的换药方法外,要特别注意及时清除大量脓液,逐个清除脓头,并做好纱条引流。对于中度感染者应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宜每8小时给药一次。对青霉素过敏不宜用头孢菌素时,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可用克林霉素。一旦获得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就要重新审视原有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或联合用药。
若病人出现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和身体乏力等,或出现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应住院治疗。
3 切口浅部感染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感染 此感染不列为手术部位深部感染。
3.1 局部症状观察 表现为针眼周围暗红,肿胀、针眼处有脓点或见脓液流出,为线结脓肿。
3.2 换药方法 小的脓点可先用无菌干棉球压出脓液,再涂以碘酊和乙醇,一般红肿可自行消褪。若切口周围皮肤红、肿、切口硬结、疼痛,可用0.5%碘伏浸润纱布覆盖切口及周围处,效果较好,一般敷一星期左右,隔日更换敷料,红肿消褪,无腐蚀性,着色轻等优点,且只要颜色未褪仍保持有效。属缓慢释放性质,即所谓的“药后效应”。
4 切口[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妇科腹腔镜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护理干预对预防静脉炎发生的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