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因素与护理措施 |
|
脑卒中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因素与护理措施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 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 护理措施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它与恶性肿瘤、心脏病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3大疾病。根据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统计,我国脑血管疾病在人口死因中居第2位,仅次于恶性肿瘤。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为下呼吸道感染,而神经内科老年脑卒中患者因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加上多种疾病并存,病情重,病程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特别是下呼吸道感染。现将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和预防护理措施综述如下,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1 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
1.1 脑卒中患者由于卧床或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受损而致呼吸肌麻痹和呼吸运动减弱,咳嗽反射抑制[1],因而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1.2 由于老年脑卒中患者病情复杂,常合并多种疾病,因此住院时间较长,同时医院感染又可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两者形成恶性循环,这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脑卒中患者的年龄大多在70岁以上,由于老年患者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功能减退,对异物的黏附和清除作用被削弱,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而老年脑卒中患者因肢体功能障碍或病情危重,活动受限,更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1.4 老年脑卒中患者机体防御技能衰退(胃酸减少、咳嗽反应减弱)加上卧床或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程度受损而致呼吸运动减弱,脱水剂的使用使痰液更加浓稠,这些因素均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条件。
1.5 脑卒中有呼吸困难或排痰障碍的患者常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吞咽障碍者为防止食物误吸插胃管进行鼻饲饮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可由于这些侵袭性操作的消毒不严或操作不规范而将病原菌带入体内,更为重要的是患者口咽部及消化道的定植菌可通过这些侵袭性操作的介导,易位定植在下呼吸道。
1.6 脑卒中伴有昏迷或吞咽障碍患者,由于不能经口进食常通过鼻饲给予营养支持,以保持肠黏膜细胞及其功能的完整性。鼻饲患者可以因意识状态改变、抑酸药物的应用、胃管的影响、鼻饲途径的影响而增加发生误吸的危险性[2],而导致下呼吸道感染。
2 护理措施
2.1 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护士应加强基础护理,鼓励卧床患者翻身、拍背,做好各种导管、口腔及会阴护理;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通过疾病的保健指导、饮食和药物指导,以促进患者早日痊愈,从而缩短住院时间。
2.2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道感染迹象,住院患者一旦出现呼吸性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胸膜痛、呼吸困难或有急性感染症状,如发冷、发热等,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处理。
2.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按规范认真执行无菌操作,洗手是切断接触传播控制医院感染的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
2.4 加强病房环境管理,严格探视制度,家属或陪客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劝其暂缓探视或提供一次性口罩,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通风换气3次,每次30min、病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定期做好空气培养监测。病房地面、桌面每日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湿擦湿拖,抹布做到1床1巾,拖把做好分类标记。
2.5 尽量避免和减少侵袭性导和植入,如导尿管、胃管和深静脉导管等,必须实施时,应加强消毒,严格无菌操作。
2.6 对无急性脑出血的脑卒中患者,睡眠及进食时可采用抬高床头20度~30度的方法,鼻饲时可抬高床头30度~45度,可有效降低因仰卧位所引起的误吸和下呼吸道细菌定植的危险性,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头、躯干处于高位并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护士每日2次帮助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可根据患者口腔情况选择合适的口腔护理液(无感染者选用生理盐水,有感染者可选用口泰的强氧化离子水)。
3 小结 对脑卒中患者及早加强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需要护士、医生、家属、患者的通力协作。
参考文献
1.陆伟玲.急性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国际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2.程艳爽,王建荣.鼻饲病人易发生误吸的原因及预防研究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618~619
3.钱桂香,金鹤.脑卒中[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嗜铬细胞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妇科腹腔镜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