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对脑血管病人预后的影响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心理变化越来越明显,患有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心理失衡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减少他们因病魔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就成为当今社会及家庭,特别是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心理因素不仅在老年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病人病情的预后。现将5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5例老年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65~75周岁,均诊断为脑血管病。
2 心理因素
2.1 心理应激 因家庭因素而产生的心理应激率占80%。
2.2 情绪反应 心态平和2例占40%,悲哀焦虑2例占40%,抑郁恐惧1例占20%。
2.3 心态平和2例 例1:男性75周岁,离休干部,患脑梗塞4余年,近2年病情反复发作,住院治疗3次,肢体感觉无力,不敢自己行走,情绪一度低落,原因是因老伴年龄大,行动不便,子女工作忙,探视时间少,只靠护工料理日常生活,孤独寂寞,患者整日闷闷不乐,食欲不振,睡眠差,功能训练不配合。责任护士发现情绪低落,立即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经常找病人谈心,让病人听歌、看电视,从精神上丰富其生活内容,并打电话告知其子女,使子女能够增加探视次数,使病人逐渐摆脱精神上的压力,又恢复了开朗性格,主动配合医生治疗,肢体很快得到恢复,出院时可自己行走,不需搀扶。随访两年中,病人由于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未再发作。例2:女性66周岁,离休干部,住院时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遵医嘱除对症治疗外,需卧床三周。该患者性格开朗,情绪乐观,能正确对待所患疾病,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即使在病情发生急剧变化,出现言语不利,左半身无力,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况。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稳定出院。在随访三年中,该患者不但肢体恢复良好,还可以从事家务,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2.3.1 悲哀、焦虑2例占40% 例3:男性,70周岁,离休干部,例4:患者男性,71周岁,离休干部,以上两者均为脑梗塞(病情视为中度)例3,因有严重的精神创伤,妻子因病刚刚去世,例4患者有沉重家庭负担,妻子长年病卧在床,一子在国外,虽有保姆照料,但日常生活琐事只有他一人负担。以上两例,情绪悲哀、失望、焦虑,导致失眠、恐惧、思想压力大,虽经责任护士开导,但效果不佳。例3使病情逐渐恶化,半身瘫痪,例4则并发脑出血。
2.3.2 恐惧、抑郁1例,占20% 例5:患者男性,65周岁,因脑缺血入院。该患者有脑血管病家族史,其父母均死于脑血管病。患者缺乏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表现为抑郁、失望,恐惧心理而不能自拔,更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情逐渐进展为脑梗塞。
3 预后
3.1 乐观情绪2例 一例为脑梗塞,一例为脑出血,均治疗出院。随访2~3年中完全恢复健康,能从事正常的工作生活。
3.2 情绪反应不健康3例 脑梗塞2例,脑缺血1例。一例进展为半身不遂,另一例并发脑出血,患脑缺血者转为脑梗塞。虽经治疗病情有不同好转,但由于肢体受损,使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心理因素、情绪变化直接影响着病人的预后,因此重视心理治疗,特别是驱除不良心理因素,调整情绪状态,提高认识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大家都来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重视老年人的心理护理,才能使更多的老年病人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