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健康教育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健康教育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急骤,患者及家属缺乏本病相关知识,常被忽视,延误救治,导致完全性脑卒中发生。因此,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  一般资料  自2004年2月~2005年2月共收治短暂性脑缺血患者98例,其中男65例,女33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36岁,有高血压史52例,有糖尿病史30例,有高脂血症史46例。 2  制定教育计划  根据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情况,分别制定符合个体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计划。 3  教育方式  因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差异,其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常采用有针对性的开放式交谈,随时解答患者咨询及重点问题反复强调的教育方式。 4  教育内容 4.1  发作期教育  患者因发病突然,易产生焦虑、精神紧张,恐惧心理。这时对患者应特别关心,用亲切的语言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同时向患者家属讲明避免各种刺激因素,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 4.2  缓解期教育 4.2.1  心理指导  本病患者多数性格急躁、固执、易激惹。患病后心理压力大,存在自悲、孤僻,抑郁等病态心理。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社会情况,给予心理指导。使其保持平和心态,乐观豁达,当心理有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如,向朋友、亲人倾吐,遇事冷静勿激动,学会自我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4.2.2  饮食指导  合并高血压患者,指导其摄入低盐、低胆固醇饮食,每日盐量<6g,多食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适当饮茶、少食动物内脏、蛋黄等。合并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热量,保持血糖值接近正常水平。肥胖者控制体重,高脂血症者、低脂肪饮食。 4.2.3  休息、活动指导  有高血压史患者,应劳逸结合,避免从事长期紧张和过度劳累的工作,保证充足睡眠,学会放松自已,坚持有规律的运动,如:散步、健身操、太极拳、气功等有氧运动,不仅可以缓解精神压力,还可以增强体质。 4.2.4  药物指导  遵医嘱按时服药,对于高血压者特别强调持之以恒药物治疗,切忌时用时停,保持血压在<140/90mmHg,糖尿病伴高血压者血压控制在<130/85mmHg。对药物的名称、作用、副作用、剂量、用药方法等给患者及家属以详细指导,使患者能保证正确的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应告诫患者不可自行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对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集聚或抗凝药物的患者,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4.2.5  疾病知识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了解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指导患者及家属了解发病时的症状,如:眩晕、呕吐、手指麻木无力,步态不稳、短暂谈话困难等,使患者在出现症状后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4.2.6  出院指导  ①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行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劳累。②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③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嗜好,彻底戒烟、限量饮酒、适量运动、清淡饮食、忌暴饮暴食。④发作时,及时就医,以免延误。⑤每日监测血压,定期监测血糖,血脂变化。⑥提供咨询电话,有问题随时答询。 5  小结  对本组患者实施有计划分期连续性健康教育,发作期控制情绪波动,消除紧张心理,病情缓解期,采取灵活的适合患者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在心理、饮食、运动休息、用药及疾病知识方面给予指导,教育患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建立健康行为,开通咨询热线,随时答询,跟踪教育。结果表明,对本病患者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选择适当的教育时机,因人施教,将健康知识教育贯穿于住院期间的全过程及其今后的生活中,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降低了本病的复发率及完全脑卒中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急性脑缺血大鼠边缘系统谷氨酸及其受体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诊断的评估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大鼠缺氧缺血
    腔隙性脑梗塞的CT TCD与临床分析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和脑电图评估
    心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创伤性脑水肿的在体研究
    2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护理
    脑室外引流治疗继发性脑室出血分析
    IL 1与创伤性脑水肿的关系
    细胞生长肽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弥漫性脑肿胀临床分析 附46例报告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