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心病病人的夜间观察与护理 |
|
肺心病病人的夜间观察与护理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肺动脉血管或胸廓慢性病变所致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加压,进而导致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衰竭的心脏病。其病情易变、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病情观察非常重要,早期发现病情变化,给予及时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夜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容易忽视护理观察,错过抢救时机,现结合临床上肺心病的病理生理变化,通过对25例肺心病病人的观察,谈谈护理观察体会。
1 临床资料 我所自2000年10月~2004年12月共救治肺心病患者29例,其中男17例,女12例,50~60岁16例,60岁以上13例,病情好转出院者22例,死亡7例,其中夜间死亡5例,可见夜间是肺心病患者的高危时段。
2 夜间陪、护、患情况分析
2.1 夜间患者自身生理特点,夜间患者逃走神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膜腺分泌增加,大脑皮质对呼吸中枢的调节功能相对下降,气道阻力增加,易发生或加重呼吸衰竭。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心跳减慢,而且又由于夜间睡眠时,回心血量增加及膈机上移,都加重了心脏负担,易发生或加重心衰。本组病例中,夜间死亡人数和总死亡人数之比为5:7,占总死亡人数71.4%,因此,肺心病病人的夜间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
2.2 夜间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护士均为女性,体力较弱,夜间生物钟紊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生理期,身体极度困乏,且夜间仅一人值班,无人监督,如果没有较强的责任心、良好的道德修养及自制力,就很容易放松对病人的观察而导致不良后果。
2.3 陪护方面的因素 肺心病患者病程长,长期陪护病人致使陪护的家属往往极度疲倦,加之不能适应夜间生物钟的紊乱而困乏入睡,难以向医护人员提供病情变化的信息。
3 观察与护理 夜间护士应加强责任心,做好床头交接班,了解病人日常病情变化、主要治疗、心理、睡眠及饮食情况,掌握常用的血气分析指标,以助于观察和判断病情,同时根据肺心病患者病情变化的特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加强湿化和排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因夜间易发生疾液浓缩及聚集,加之夜间咳嗽反射减弱,排痰功能低下,致使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排出,使气道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肺的外呼吸功能减弱,而加重病情。因此,护理工作中要加强呼吸道湿化和排痰,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
3.2 氧疗的护理观察 肺心病患者治疗中予以持续低流量、低浓度氧气吸入。夜间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吸氧管易脱管、阻塞。因此,应经常检查保持其通畅。同时向家属说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嘱其不随意调节氧流量,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氧疗过程中,还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紫绀等情况变化,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便更好地调节氧浓度和流量。
3.3 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及精神状态,如患者出现嗜睡或烦躁,表情淡漠,精神错乱,神志恍惚,夜间兴奋,失眠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肺性脑病的抢救准备工作。
3.4 随时做好危重病人的抢救准备工作,如准备好吸痰、气管插管、呼吸机等,以便随时抢救病人。
3.5 慎用镇静、安眠药 重症病人避免使用镇静药和安眠药,以免抑制呼吸和咳嗽反射,病人烦躁不安时要警惕呼吸衰竭,切忌随意服用安眠药,镇静药以防诱发或加重病变。
上一个医学论文: 由普鲁卡因试验引发的护理管理思考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护士在职教育和职业认可度调查与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