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对社区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 |
|
,否则会引起脱水、高粘血症及血栓形成。
3.5.3 少吃主食多吃鱼、肉 糖尿病饮食疗法提倡的是平衡膳食,即适量蛋白质、高膳食纤维、低糖、低脂、低盐的饮食,多食肉类会使总热量增加,对疾病控制不利;多食蛋白质会加重肾脏负担,并可引起高尿酸血症。
3.5.4 不敢吃水果 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水果的含糖量高,进食后会加重糖尿病,因此不敢吃水果。其实水果中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如铬、锰对提高体内胰岛素的活性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因此在血糖控制的情况下,适当的进食各种水果对人体是有宜的。
4 体育运动
4.1 运动的作用 坚持体育锻炼有减肥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应鼓励病人积极的参与运动。
4.2 运动的方式 首选的运动方式是步行,饭后1小时运动最合适。步行的三、五、七概念:“三”指一次走3公里三十分钟以上;“五”指一周最少活动5次;“七”是指运动适量,只有作到运动适量,才能达到代谢优良,即年龄+运动时的每分钟心率之和为170
4.3 运动的注意事项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之一,适当、个性化的运动对于控制糖尿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如果糖尿病并发急性感染或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合并严重心、肾功能衰竭或酮症酸中毒;有严重慢性并发症如严重视网膜病变、下肢大血管的病变等,则不宜进行运动。
5 科学用药
5.1 口服降糖药要遵循服药时间
5.1.1 需饭前服用的降糖药 分为两类:一类必须在饭前30分钟服用,如磺脲类降糖药(优降糖等);另一类是在饭前5~20分钟服用的,如非磺脲类胰岛素(诺和龙等),此类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给药可能引起低血糖,故应在饭前5~20分钟口服,服药必吃饭,服药不吃饭,起不到降糖作用。
5.1.2 需饭后服用的降糖药 如二甲双胍类,由于该药对胃肠道有刺激,故应饭后服。
5.1.3 需与第一口饭同服,同时强调“嚼服”的降糖药 如拜糖平,此药主要通过抑制肠道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吸收速度,使饭后血糖浓度下降,该药应在吃第一口饭时嚼碎服下,效果最好。
5.1.4 早晨空腹服用的降糖药 如胰岛素增敏剂,又称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由于此类降糖药作用时间较长,一次服药可维持24小时,因此,每日仅需服药一次,建议患者每天早餐前服药,效果更好。
5.2 胰岛素的自我应用
5.2.1 注射部位及方法 上臂三角肌下缘、腹壁、后背、大腿前及外侧,皮下注射。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重复注射部位要间隔8周以上,以免发生皮下硬结,影响药物吸收。
5.2.2 用药原则及时间 药物剂量遵守个体化原则。因皮下注射胰岛素30分钟起作用,2小时血药浓度达到高峰,所以注射胰岛素应严格保证餐前30分钟,防止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5.2.3 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及处理 胰岛素使用过量、进食少或进食时间与用药时间不协调,运动量大而未及时调整饮食和胰岛素用量;滥用口服降糖药,均可引起低血糖反应。表现为疲乏、饥饿感、头晕、出汗、心悸,重症患者可引起昏迷。一旦出现低血糖反应,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进食糖水100~200ml或甜点心,及时到医院就诊。
6 行为矫正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基础。很多糖尿病病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良嗜好及饮食习惯,如吸烟、饮酒、喜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因此要矫正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使糖尿病病人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7 病情监测 由于糖尿病易引起心、脑、肾、血管、周围神经及眼的慢性并发症,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眼底和神经系统的检查。同时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每晚用温水泡脚,按摩足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肢体坏疽。
8 自我监测
8.1 尿糖监测 指导病人用尿糖试纸监测尿糖的方法及结果的判断。
8.2 血糖监测 为病人演示血糖仪的使用方法及指导结果的判断。若空腹血糖≥7.8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
9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提高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糖尿病的病程长,并发症多,诊治处理棘手,因此,大多数的病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也有的病人早期持无所谓的态度,不配合治疗,一旦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后,才意识到糖尿病的威胁,进而产生沮丧、恐惧的心理。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应针对病人的病情,耐心细致的进行心理护理,帮助病人和家属正确的对待疾病,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社会活动,以此来消除病人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
综上所述,有效的防治糖尿病应作到以下“四个点”:多学点:指接受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增加自己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糖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难点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应用护理告知程序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