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救 站位 职责 目标 的护理管理 |
|
急救“站位—职责—目标”的护理管理
摘要 目的:为了提高急救护理质量,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方法:急救“站位-职责-目标”护理管理模式运行,急救技能的培训。结果:应急能力是急救人的生命的黄金时刻, 推行人员定位,明确职责,目标一致。结论:急救团队精神是高效的应急能力的重要保垒,抢救成功率达到了80%以上,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以病人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贯穿到护理工作中。
关键词 急救护理 站位-职责-目标 护理管理
急救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如何进一步的提高急诊抢救工作的质量,是急诊护理工作中的重点。急诊抢救成功率的提高,有赖于最佳抢救实际的把握和高效合理抢救措施的实施。抢救过程中,医师与护士之间,护士与护士之间,在极短暂的时间内,既整体目标一致,又各自职责明确,既有规范要求,又充分发挥各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我们经过充分论证,广泛参考其他有益做法,认真进行全员培训后,于2005年1月始,在抢救室对危重病人的急救工作,施行“站位—职责—目标”护理管理,得到很好的效果。
1 方法
1.1 问题的提出 进入急诊抢救室的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危重紧急,相关的病史资料不全,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全面、最准确生命支持,另一方面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人数较多,需要使用的急救用物较多,在这最急迫、最重要时间段里,极易造成忙乱,各环节人员具体职责不明,环节之间无法传递有序指导,各人在不同环节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发挥,以至造成或整体的无序和能源消耗。因此,我们在整体模式设计上,必需针对急救的实际情况,站位—根据不同急救工作能力或角色的确定站位;职责—制定出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岗位明确分工;目标—确定抢救的成功。在这目标作用下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借鉴其它医院的做法,结合我院的实际,设计了“站位—职责—目标”这个模式,使每位参加抢救者明确自己的位置职责和具体目标,以确保整体抢救的高效有序。
1.2 急救“站位-职责-目标”护理管理模式的运行 抢救小组4人组成:参加抢救的有医生1人、护士3人,站位:在病人的A、B、C、D四个位置,其中A位为医生要站位在病人的左侧,全面负责抢救组工作指挥者。B位主管护师站位在病人的头部位置,主要负责是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气管插管、吸痰、调节呼吸机功能参数;严密观察病人的神志、呼吸、面色等变化。C位护师站位在病人的左侧,心电监护旁,主要负责心电图波形的变化,随时准备除颤。D位护士级站位在急救治疗车区域,主要保证静脉通道,提供急救用品物资,做好抢救记录。
1.3 急救技能的培训 为使急救护士增强急救意识,熟练掌握急救技能培训考核,成立考核小组,每月进行考核1次,考核内容包括实际操作和相关知识。急救仪器的使用:呼吸机、除颤器、心肺复苏、心电监护、心电图机、洗胃机、输液泵、微泵、血糖仪、吸氧、吸痰、气管内插管等护理技术操作,严格要求每项达标成绩,列入个人档案资料。
1.4 操作安全管理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实行护理技术操作流程、严格实行应急预案抢救流程。操作中注意语言、行为文明规范,护士应熟练各项操作技能,尽可能减轻操作带来的不适和痛苦后果。
2 结果
2.1 提高了应急能力 组织护士进行模拟急救演习,掌握病情评估和急救程序,做到人人达标。掌握急、稳、准、快,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培养护士在急救工作的判断能力,为早期确诊提供依据,把握病情的变化。比如:有一次送来1位危重病人,急救小组到位,护士评估病情、护理体查、初步判断为“猝死”,果断采取了抢救应急预案,立即报告医生,执行医嘱,做好抢救记录,以赢得了急救生命的黄金时刻,使病人转危为安。
2.2 熟练业务技术 每月重点考核护士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熟练急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和护理措施,使急救护理上了一个台阶。相对固定具有3年的急救护理工作经验。进行急救技术的考核包括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电监护掌握典型[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护士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交流技巧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护理部对护士长实施目标管理的认识与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