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理程序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中运用 |
|
护理程序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中运用
摘要 目的:探讨运用护理程序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切吸术的效果。方法:通过全面综合评估,明确护理诊断,根据病情变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护理。结果:运用护理程序,使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病程长,易复发,临床症状严重,疼痛影响日常生活等特点,患者比较难以适应角色。对这类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并配合高质量的护理,能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患者角色,让患者积极与医生护士配合。可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疗费用。
关键词 护理程序 腰椎间盘突出 经皮穿刺切吸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护理改革的主要理念。我科把整体护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把护理程序转化为具体的护理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5年5月以来,共进行了25例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其中男19例,女6例,年龄16~55岁,平均47.8岁。所有病例都经MRI或CT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症状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样疼痛。经过治疗和护理,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护理
2.1 评估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是70年代初开展的一项介入技术,它不进入椎管,不会破坏小关节及椎间盘周围韧带结构,可以长期减压,与其他传统方法相比,住院期短,创伤小,恢复快。但费用稍高于其他传统治疗,有相对严格的适应症。在接诊患者时,要测量生命体症,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包括症状与体症、疼痛范围及性质,感觉有无异常,肢体麻木的程度和范围,以前患病经历,相关的辅助检查资料,血、尿常规,MRI,出、凝血时间等。并要了解患者经济状况及经济来源。患者的体质及营养状况。患者对该病的态度及心理状态,家属对患者的态度等。及时与医生交流。以便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护理方案。
2.2 诊断、计划与实施通过护理、观察,对患者做出初步评估、诊断,根据实际情况分清主次问题,拟订出护理计划,按计划实施护理,并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修改、制订计划。
2.2.1 接诊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临床症状较重的患者,立即安排床单位,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并安慰患者。立即通知医生,根据医嘱,及时给予对症处理。疼痛严重的,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并给予20%甘露醇加压静脉滴注,通过脱水减轻神经根的压迫症状,以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2.2.2 术前向患者与家属详细解释该手术的操作方法、手术目的及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方法等。特别强调椎间盘切吸术与开放手术的最大区别是创伤轻,痛苦少,明确告诉病人此手术是在电视屏幕监视下进行的,危险性小,从而解除病人因惧怕手术而造成的紧张情绪,使之更好地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以请已手术的病人介绍手术体会,使其安全地接受手术治疗。告诉患者多饮水,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及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条件许可者,可每日服用蜂蜜20~30ml,以增强体质,增加抵抗力,保持大便通畅。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预防因手术后不能下床所致的便秘、腹胀及尿潴留等。
2.2.3 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所有物品均需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并确保达到无菌效果。因为该手术需在大型C臂型X线机下操作,除了暴露手术野外,患者其他部位应用铅衣遮挡,以免不必要的射线伤害。递套管时要注意根据套管的级别逐级传递,切不可漏递某一级套管,由于递漏一级套管,两管之间的间隙大,容易伤及组织和神经,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手术结束后,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妥善固定。
2.2.4 术后2小时可以在床上活动下肢,但要绝对卧床休息3天,饮食,大小便均应在床上进行,可平卧、俯卧或侧卧,但严禁坐起或站立。遵医嘱静脉滴注抗生素3~5天。协助患者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伤口每日用无菌棉签沾碘伏涂抹,然后用无菌纱布块包扎。严密观察疼痛情况,若患者疼痛部位和术前相同,但程度较轻,多属于术后残留症状;若出现其它部位的烧灼样疼痛,可能是术中神经根受牵拉所致,告诉患者不要紧张,3~5天以后可自行消除;若患者腰部剧烈疼痛,伴进行性加重,床上活动明显受限,多由于椎间隙感染所致,要及时报告主管医师,以便及时对症处理。
2.2.5 患者出院指导 术后2~4周卧硬板床休息为主,三个月内使用腰围保护,工作以不感[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护士素质及培养 下一个医学论文: 术前 术后随访的重要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