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护士素质及培养


           护士素质及培养           关键词   护士素质  培养     俗话说“三份治疗七份护理”。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如何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化险为夷和实现最大程度康复。实践证明,对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1  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1.1  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  护士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要求护士要以病人为中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从病人入院时起,就要态度和蔼,消除病人陌生忧患感,让病人安下心,感到在家一样的温暖。做治疗时,要态度好,语言温和,尽量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生活护理方面,诚挚热情,以礼待人,对病人一视同仁。精神护理上,尊重病人人格,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解释病情要恰如其分,不可敷衍了事。要耐心细致解决好病人的思想问题,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1.2  娴熟地掌握专业技能  时间就是生命,赢得时间就赢得生命。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扎实的专业护理和专业操作技能,娴练地掌握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症状和处置方法。 1.3  灵活的应急处理能力  应急处理能力是护士护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应具有细致入微的护理观察力和准确的分析判断力,沉着果断地施行救护,才能使病人转危为安。 1.4  和谐的协调合作能力  取得病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医护关系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病人最大程度的康复,需要医生及其他医务人员、护士、病人及家属等的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护士是其中的重要成员,要善于沟通协调,树立群体意识,与他人团结合作,发扬团队精神,创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为病人康复努力。 2  素质培养 2.1  职业道德的培养 2.1.1  入岗前培训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入科护士在安排进行专业技术学习培训的同时,进行护理道德教育,讲清护理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让护士肩负起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用爱心和真心去工作,主动热情服务,实现病人安全、家人满意的宗旨。 2.1.2  经常性教育 2.1.2.1  请身边的护理前辈、优秀护士做报告,听看她们的所作所为,学习她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让大家感到榜样就在身边,看得见可效仿。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及时给予表扬奖励,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使护士的自身价值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得以更充分地实现。 2.1.2.2  护士长应知护士懂护士,把每一位护士看成是团队的重要一员,与她们保持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关系,尊重并尽量满足护士的个人要求,挖掘她们的潜能,关心她们的成长,使她们摆正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以主人翁的态度更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 2.1.3  “爱我护士”大家评  护士长在同病人及其家属交流、了解护士服务情况的基础上,利用每月一次病友交流会的机会,开展“爱我护士”大家评活动,通过无记名测评,评出病人及其家属欢迎的护士,每季度评出最受欢迎的护士,从而进一步改进护士的工作态度,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 2.2  护理技能的培养 2.2.1  加强培训教育,充实护理技术知识 2.2.1.1  医院有针对性的选派业务能力强的护士骨干,外出进修和参加短期学习班,学成返院后担任所学专业的护理人员,同时通过现场演示带学,带动全体护理人员学习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提升护理技术水平。 2.2.1.2  护理部定期聘请专家学者举办各种护理业务讲座,传授最新的护理理论和方法,分析护理新形势,使护士树立紧迫感、危机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2.1.3  科室内坚持每月护理查房1次、业务学习2次,坚持每天床头交接班、晨会提问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到实处。每季度“三基”操作理论考试1次,将成绩记录在案,奖优罚劣,使护士自我加压,加强学习。订阅《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护理学杂志》、《现代护理报》等多种报刊杂志,开阔护士思路、视野,增加知识面,便于护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论护士美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系统化整体护理责任护士的素质要求
    浅谈助产护士对临产妇女的心理干预
    21世纪中国护士伦理准则草案
    护士长考试成绩的分析与启迪
    门诊信息化管理  内科护士职责定位
    护生的护士专业形象塑造与研究
    影响实习护士考评成绩的相关因素研究
    传染病院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分析与对策
    怎样加强手术室护士的法律与服务意识
    外科ICU护士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及对策
    谈责任护士在科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探讨减轻年轻护士小儿静脉穿刺压力源的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