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心病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感染因素分析 |
|
1.1 一般资料 患者394例,男性100例,女性294例,平均年龄41.3±12.6(23~78)岁。
1.2 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本组病例均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排除因感染性心内膜炎所致的瓣膜损害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排除入院前感染及可能的潜伏感染性病灶。所有患者均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手术;术中应用抗生素;水平层流手术室;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实施;术后1~3d拔除引流管,至少应用抗生素10~14d。
1.3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根据文献1,2中有关医院感染的标准进行诊断。
1.4 病例分组 ①按患者风湿活动病史长短分组:<5年(103例);5~10年(236例);>10年(55例)。②按手术方式分组:单纯二尖瓣置换术(247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87例);双瓣置换术(53例);两次手术(7例)。③按患者年龄分组:<20岁(18例);20~34岁组(113例);35~50岁组(194例);>50岁组(69例)。④按患者术前心功能状况分组:心功能级(173例);心功能级(168例);心功能级(53例)。⑤按有无伴发其他疾病分组:无伴发其他疾病(315例);伴发糖尿病(27例);伴发肝、肾功能损害(52例)。⑥按术后口服华法林剂量分组:≤3mgd(353例);>3mgd(41例)。
1.5 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统计数据采用卡方检验(V2)处理。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本组394例患者中共有48例患者发生了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12.2%。其中伤口、胸骨及纵隔感染26例,呼吸道感染1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5例,泌尿系感染4例。瓣膜置换术患者的风湿活动病史长短与其术后感染的发生有显著相关,风湿活动病史在5年以下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4.85%,10年以上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30.91%,两者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大于50岁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有较高的医院感染发生率(21.74%),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患者行瓣膜置换术时的心功能状况与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有相关,心功能为级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心功能状况的患者。两者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2 双瓣置换术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瓣置换术患者 可能的原因是行双瓣置换术需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同时多数的双瓣置换术患者心功能损害均较为严重。
2.3 伴发糖尿病及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物的剂量亦影响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说明华法林(warfalin)可能不仅影响患者血液的凝血机制,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抗感染能力。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学科的发展和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医院感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1,2]。多数研究表明,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多因素相关的,重症患者及手术后的患者,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远高于轻症患者及非手术的住院患者[3,4]。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其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至今尚未见相关的文献报道。在心脏外科中,接受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多为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长期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本组资料中患者的风湿活动病史均至少在1年以上,最长者达30余年。由于此类患者长期患病,曾服用大量非甾体类抗风湿药物,相当一部分患者还有长期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用药史,有的患者还伴有糖尿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以及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等疾病,这些因素使得此类患者在行瓣膜置换术时的围手术期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增加,而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否直接影响到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的恢复及人工机械瓣膜在机体内的功能状态。
本组资料显示,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手术后发生感染的机率与患者术前心功能状态、风湿活动病史的长短、手术中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的长短、术后抗凝药物的用量以及是否伴有糖尿病等因素呈正相关。术前心功能级的患者,其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心功能非级的患者;风湿活动病史在10年以上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于风湿活动病史在10年以下的患者;双瓣或多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瓣膜置换术患者。我们认为,双瓣或多瓣膜置换术的患者,由于其心功能状况、机体的抵抗力均差于单瓣膜置换术患者以及其接受手术的时间、体外循环转机时间和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均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肿瘤病人临终护理的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教会慢性肝病患者自我护理的宣教体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