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紫外线治疗仪治疗溃疡期褥疮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紫外线治疗仪治疗溃疡期褥疮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 摘要  目的:探讨紫外线治疗溃疡期褥疮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60例褥疮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紫外线治疗+暴露疗法和伤痛一喷灵湿敷在褥疮处。观察褥疮分泌物消失,肉芽组织生长比较疗效比较(P<0.05)。结论:紫外线治疗可以使血液循环增加,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的生长,加快伤口愈合,疗效显著。 关键词  紫外线  溃疡期褥疮  护理   褥疮是一种由于局部皮肤过度受压,长期营养不良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皮肤及皮下组织环死。易发生于外伤偏瘫、高位截瘫、颅脑创伤及长期卧床营养不良的病人等,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95%的褥疮发生于下半身的骨突处,好发部位依次是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内外踝、足跟部。这是护理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临床实践证明紫外线治疗褥疮病人的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自1999年8月至2005年8月开始用紫外线治疗+暴露疗法6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 l.1.1  治疗组  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72岁,褥疮分布在骶尾部14处,髋部10处,肩胛部6处,内踝10处,其它骨突部位8处,Ⅱ期褥疮38处,Ⅲ期褥疮10处。 1.1.2  对照组  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2~70岁,褥疮分布在骶尾部6处肩胛部6处,内踝12处,其它骨突部位8处,肩关节部8处,髋部8处,Ⅱ期褥疮26处,Ⅲ期褥疮22处。   以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褥疮分期及面积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但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局部治疗  用药前首先清除局部坏死组织和脓性分泌物,用双氧水消毒褥疮周围皮肤,然后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褥疮创面。待干后,治疗组:用(北京爱沃斯洁翔云科技有限公司产的型号:ZYY—9)紫外线治疗仪照射,照射距离50mm,时间为每次照射6~8秒,首次剂量8~10MED,每次递增30%,逐渐增加到15~25MED。照射次数为每天2次。每次紫外线照射结束后,疮面实行暴露疗法。每天清洗伤口1次,直至褥疮愈合。对照组:用双氧水消毒褥疮周围皮肤,然后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褥疮创面,待干后涂伤痛一喷灵湿敷,每天3次。其用药次数换药方法护理与治疗组相同。 1.2.2  全身治疗  首先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针对性地进行营养补充高纤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膳食。对Ⅲ期褥疮患者静脉滴注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等病人所需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物质。达到营养治疗的目的。 1.3  观察项目  治疗组:紫外线治疗前褥疮面积为10cm×20cm,紫外线治疗后3~4天,创面芽肉组织生长,褥疮面积缩小为9cm×l9cm。对照组:褥疮面积无明显改变。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创面愈合,结痂并脱落,显效创面缩小,无分泌物,肉芽组织生长;好转:渗出液减少,创面无扩大;无效:创面扩大。 2  统计方法  两组治愈率对计数进行X2统计,对计量资料进行t值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褥疮脓性分泌物消失肉芽组织开始生长天数比较情况。见表1   表1 组别  例数  脓性分泌物消失肉芽组织开始生长时间/d  t值  P值 治疗组  30  3±1.0l 对照组  30  6±2.02  0.51  <0.05 3.2  两组病人褥疮疗效情况。见表2   表2   组别  有效(治愈)  无效  合计  X值  P值   治疗组  29  1  30   对照组  26  4  30  2  <0.0l   30例治疗组紫外线治疗+暴露疗法后1~2天创面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臭味消失,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埋线治疗坐骨神经痛
    金银花及2种混淆品的紫外光谱鉴别
    梅花针 紫外线联合治疗带状疱疹97例疗
    梅花针 紫外线联合治疗带状疱疹97例疗
    穴位注射埋线治疗早泄72例
    穴位埋线治疗抑郁性神经症47例临床观察
    YXM51红外线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100例疗
    浅论中长波紫外线照射治疗急性浅静脉炎
    梅花针 紫外线联合治疗带状疱疹97例疗
    一种简易防护罩对人员防紫外线照射的效
    紫外分光光度法对二氧化氯含量的测定
    短波紫外线与交联淀粉碘对血浆中辛德比
    改良紫外线强度检测仪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