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学龄癔症患儿11例临床分析

的癔症人格。家庭治疗是纠正癔症人格,减少应激的重要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培养儿童健全的心理品质是预防儿童癔症的重要措施,良好家庭氛围、合理的教育方式能避免不良社会因素和精神刺激对儿童的伤害和影响,提高挫折情境耐受力,避免儿童癔症的发生。 3  护理治疗  儿童少年时期心理发育不完善,心理具有天真幼稚,情绪不稳、反复无常,易受环境影响,易受暗示等特点,一旦家庭抚养教育不当,或父母对子女过分娇纵溺爱或过分关心保护易使患儿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受不了挫折和委屈等的弱点;同时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现色彩,富于幻想,许多患儿有上述不良素质因素及家庭环境,且大多数患儿往往在负性精神因素作用下急性发病,如委屈、气愤、紧张、恐惧、突然的不幸事件,均可导致发作。因此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护理方法: 3.1  心理护理  儿童少年除了情绪之外,也开始有了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他们喜欢与亲近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得到愉快的体验[5]。但在不正确的教育下,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和情感。再者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多被溺爱,久而久之,养成自私任性、嫉妒、好发脾气、性格急躁、情感脆弱,受不得委屈和批评,致使在负性精神因素作用下发病。针对这些因素我们的护理以亲切、和蔼、温和的态度,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技术操作让患者有信任感、依赖感、安全感。同时我们尊重患儿,耐心倾听患儿主诉,给予恰如其当的解释、鼓励和安抚。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分散患儿的注意力,真正使患儿消除一切顾虑。与家人联合,消除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培养儿童的良好情感,克服一些不良情绪,坚持行动的毅力。我们坚决做到谆谆教导,克服乱对患儿发脾气的坏习惯,使他们真正信任我们,这样患儿才能对治疗理解、配合。 3.2  暗示治疗  此方法是治疗儿童癔症的主要方法,它可使患儿症状获得缓解,为防止复发,护理中首先消除周围环境的不良暗示,如家属或亲友对疾病的惊慌、忧虑,对患儿过分照顾或暗示性关心等,避免在患儿面前谈论其发作的表现和经过,以免在暗示下发病。对此,我们加强了探视者的管理,采取患儿与家长暂时脱离接触的护理法,患儿很快获得缓解。 3.3  家庭指导  全部11例都存在教育方式问题,因此我们对患儿父母讲明家庭教育的严重性,家庭指导的必要性,并和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养方式。针对儿童的特性,家长须做到不急不躁,不过分溺爱,应循循教诲,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为此,我们通过做好父母的工作,尽量改善其紧张关系,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经过努力,有助于患儿的尽快康复,防止再次复发。 3.4  生活及饮食护理[5]  安排专人督促或协助患儿搞好个人卫生,同时督促饮食。贪食者适当限制饮食,鼓励细嚼慢咽;挑食者耐心教育,以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热量的摄入。 4  结束语  儿童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健康完美的人格在青少年期开始形成,以后逐步至成年人定型,让我们都来关爱儿童的身心健康,尤其是特殊家庭背景下的儿童,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与天地,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无疑是有益于国家民族的。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68~675 2.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实用儿科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809~811 3.杨晓玲,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70~273 4.滑卉坤,郭志良,李玲.22例儿童癔症病例分析与心理治疗.中国新医药,2003;2(3):45~46 5.刑玉芹,周德杰,柳青春.儿童癔症护理.青海医药杂志,2004;34(4):34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癔症的性梦问题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其父母养育方式的
    探讨学龄儿童眼外伤伴前房积血的护理
    癔症的性梦问题
    癔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护理干预对学龄前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的
    暗示疗法治疗癔症性失音一例
    住院学龄期儿童的医疗恐惧及其影响因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