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例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致压疮的护理体会 |
|
2例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致压疮的护理体会
我院是一所三级医院,在压疮的管理方面已有一套管理方法,但在今年的压疮的管理上发现2例心电监护监测血压致压疮的情况。现汇报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例一:男性,63岁,以酒精性肝硬化于2005-4-2入院,入院时神志清楚,体形消瘦,血生化示:白蛋白29g/L。在4-11出现神志恍惚,左侧瞳孔直径3mm等于右侧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腹水,腹围80cm,大小便失禁。鉴于病情危重即给予心电监护监测Bp Q8h, 4-19在绑袖带的右肘关节上1cm处出现1cm×0.5cm的皮肤破损。
病例二:男性,76岁,以右股骨转子间骨折,Ⅱ型呼衰2005-1-22入院。入院时神志清楚,精神差,口唇,指(趾)甲轻度紫绀,呼吸浅促 28次/min,双上肢水肿。血气分析示:PO2 4.30Kpa ,PcO2 9.46Kpa 。1-22 10Am患者呈嗜睡状左侧瞳孔直径2mm等于右侧瞳孔,对光反射存在;5Pm呈浅昏迷左侧瞳孔直径2.5mm等于右侧瞳孔,对光反射存在。1-23 3Pm给予心电监护监测Bp、P、SPO2 Q2h 。1-25 2:35Pm左上肢的绑袖带的肘关节上2cm处呈环行出现4.5cm×4.5cm , 4cm×1cm2处的皮肤破损及2处6cm×2cm,1.5cm×1.5cm的水疱。
2 原因分析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其发生的原因有压力因素(分为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营养状况,潮湿,年龄四方面[1]。以上2例病例发生的皮肤破损及水疱,经讨论结果认为是压疮。虽然发生的部位不是在我们常认为受压和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包裹或肌层较薄的骨隆突及受压部位[1]而均为监测血压的袖带处。我们对发生的压疮进行原因分析如下:它们共同的原因是与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即在测血压的间歇期袖带未及时取下,袖带内仍存留少量的余气;袖带为尼龙制品,质地较硬;病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汗液分泌旺盛,汗液不易挥发;病人神志障碍,肢体有不自主的活动有关。而对于病例一:还与营养状况差有关。病例二:还与病人上肢水肿皮肤变薄及Ⅱ型呼衰,组织缺血,缺氧有关。
3 护理体会
3.1 扩展对压疮评估视野 要改变以往对压疮的评估仅仅只局限于好发部位,而忽略其它部位的评估,特别是随着先进设备仪器的不断应用,工作中不能忽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遗留问题。
3.2 如何预防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应用心电监护往往是病情相对或绝对较重的病人,在为病人做每一项护理操作(尤其是皮肤的护理),一定要考虑周全,用整体的观念护理病人。同时在使用各种设备仪器时除了严格按照厂家的使用方法外,护理工作中还要考虑到病人的舒适护理。
3.3 发生后的处理是关键 2例病人发生压疮后我们积极分析原因,并采取了消去原因的方法:测血压的间歇期袖带及时取下;保持全身皮肤干燥,做到及时擦洗,及时更换;认真检查病人身体各个部位;破损部位:Q2h涂擦0.5%活力碘并局部吹氧(氧流量为5L/min),水疱用无菌注射器抽液,并加压包扎。病例一:除按照上述方法外还遵医嘱补充营养物质如白蛋白,氨基酸等,病人皮肤当天结痂,7日痂皮脱落,皮肤愈合。病例二:采取上述方法,皮肤状况没有进一步恶化,但由于病人的病情较为严重2005-1-26日死亡。
参考文献
1 殷磊,于艳秋.护理学基础.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8~130
上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学龄癔症患儿11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