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健护士在社区家庭育儿服务中的作用 |
|
sp; 讨论 据患儿母亲回忆病史,在第一次输入林可霉素后的当天夜里,发现患儿前额有米粒大小的红点,直到早晨起床时还隐约可见,次日到医院再次就诊时就已经消失了。这说明患儿在第一次输液时就有轻微的过敏反应,表现迟缓症状轻。由于其家长忽视,致使第二天输液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
患儿出现荨麻疹是属于第Ⅰ型变态反应,当第一次接触林可霉素时,机体产生了相应的ⅠgE抗体,且吸附于毛细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和血液中嗜碱性白细胞的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致敏原林可霉素,致敏原即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白细胞表面抗原的ⅠgE结合,导致嗜碱性颗粒释放组织胺、慢反应物质等生物活性物质。这些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皮肤粘膜,即出现荨麻疹,甚至休克。
3 护理 如一旦发生过敏反应,症状往往是很严重的。在使用过程中,护士往往是过敏的最早发现者和抢救者,一定要严密观察病情,以便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心理和抗过敏前后的护理。同时要注意询问其家属患者回家后用药出现的症状,以避免再继续用此药加重病情,而造成不良后果。
4 总结 据有关文献资料报道,林可霉素也可致过敏反应,但少见。护士首先要了解患者是否有林可霉素过敏史,是不是第一次使用林可霉素药物。对第一次使用林可霉素的患者,输液速度要慢,并注意观察,注射结束后留院观察半小时后方可再走,如发现过敏情况,视病情程度立即进行抗过敏治疗,吸氧等抢救措施。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 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殷磊.护理学基础. 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132例献血反应原因分析及处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肿瘤病家庭护理问题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