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规范管理 |
|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规范管理
摘要 目的: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规范管理,确保医疗和护理安全。方法:加强采购、验收、储存、使用、回收等各环节的管理。结果:通过对各个环节的规范和监督,形成了统一采购,订货索证、进货验收、专室专管、用前核对、用后回收的科学管理工作程序。结论: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能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提高医疗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一次性医疗用品 规范管理
随着一次性医疗用品在医疗实践中的普遍应用,相继有使用不合格一次性医疗用品引发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事件和[JP2]大量未经消毒毁形的输液器、注射器流入社会引起公害的报道[1,2]。因此,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是有效杜绝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三年来,我们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购进、验收、贮存、发放、回收等环节加强了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
1 规范采购,加强购进管理
1.1 统一采购 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购进是医院对其进行质量监督管理的首要环节。我们在不断建立建全采购、进货管理制度的同时,坚持一次性医疗用品由院器械科统一招标购进、严禁临床科室自行采购,通过感染控制科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管理采购人员的行为。
1.2 订货索证 器械科购进一次性医疗物品时,厂家和商家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生产许可证及卫生许可证,凡证照不齐企业生产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入疗养院内,采取相对固定厂家、商家采购的方法,建立长期的供销关系。消毒供应室定期向器械科申报各类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月、季、年计划
2 进货验收,强化质量管理
2.1 完善登记 消毒供应室对购入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建立专门的入库验收记录档案和登记账册,记录每次进货的数量、规格、单价、生产厂家、产品批号、消毒日期和有效期及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2.2 质量验收 对每次购进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随机抽查。即检查物品的外包装、生产批号、灭菌批号的完整性,抽检中、小包装是否破损、漏气等,合格后方进库贮存。
3 专室贮存,实施专人管理
3.1 严格保管 一次性医疗用品由供应室设专室存放,专人管理,离地、隔墙上架,标识清楚,按批号由近至远摆放,去掉大包装后的中小包装存放在无菌用品柜内。室内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温度保持(20±2)℃,湿度保持(60+10)%,每日进行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1小时。
3.2 定期监测 感染控制科每月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进行微生物学监测,每季度对紫外线灯进行强度监测,确保细菌菌落总数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4 用前核对,严格发放使用管理
4.1 严格发放 严格发放手续,实行以旧换新的方法,保证发放和回收的数目相符,建立发放账册,记录物品名称数量,注明批号,供需双方签字,便于检查。
4.2 用前核对 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消毒毁形制度,使用前仔细检查小包装上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卫生许可证,重点检查有无灭菌标记,生产批号以及有效期[3],小包装有无破损漏气。
4.3 用中观察 使用中若发生热源反应,感染或有关医疗方面的问题,必须保留样本并按照规定登记发生的时间、种类、临床表现等,及时报告院感染控制科、护理部、药剂科和采购部门,感染控制科及时组织调查处理。
5 及时回收,加强用后管理
5.1 消毒毁形 对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用500~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60分钟进行初使消毒,注射针头等锐利用品单独浸泡消毒后放置专用锐器盒,使用后的一次性塑料医疗用品,临床科室每天初使消毒后送到供应室集中毁形,由供应室专人处理后,盛装于专用医疗垃圾袋送到指定的医疗垃圾站,由市医疗垃圾专用车统一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流失
5.2 责任到人 各科室设有使用后一次性医疗用品浸泡消毒液的专用登记本,内容有:更换时间、监测时间、消毒液浓度和责任人姓名等。感染控制科定期和不定期对各科室的浸泡消毒液进行化学指示监测,确保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性。
三年来,通过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科学化,常规制度化,检查经常化,使一次性医疗用品在购进、验收、贮存、发放、回收等环节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有效地杜绝和避免了因一次性医疗用品引发的院内感染,保证了医疗和护理工作安全,提高了医疗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多多,张玉强,刘同亭.进口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2(3):233
2.吴修荣,孙伯英,马德环.医院一次性无菌物品全程安全管理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加强临床输血管理 预防医疗纠纷 下一个医学论文: 癌症患者心理护理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