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摘要 作者对160例腰间盘突出症经影像学确诊,有明确手术指征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性98例,女性62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年龄48岁。并对这些病例逐一进行分析、观察,总结出各种手术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观察及护理方法。
关键词 腰间盘突出症 手术方法 术后并发症 观察及护理
腰间盘突出症是外科常见病,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多需手术治疗,为了取得预期手术效果,本文总结了160例椎间盘手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要点,特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0例患者全部经影像学确诊,并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其中男性98例,女性62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年龄48岁。初次手术156例,再次手术4例。
1.2 方法 施行单侧或双侧开窗减压,髓核减压术共有128例,施行开窗减压并植骨32例。
1.3 并发症的发生率 便秘70例,尿潴溜82例,脑脊液漏12例,椎间隙感染3例。
2 观察及护理
2.1 便秘 腰椎术后患者长期卧床,活动少肠蠕动慢,床上排便不习惯等极易引起便秘,护理上指导患者进食一些易消化含渣多的食物,特别是植物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饮食要有规律,忌食一些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类等。多做床上翻身运动,定时按顺时针方向进行腹部按摩,必要时口服少量缓泻和便前应用开塞露,使其养成1~2天排便一次的习惯。
2.2 尿潴留 由于床上排便不习惯或术中麻醉药物的原因引起,护理上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大小便,并与手术日晨常规应用开塞露1~2只肛注。术后患者回病房后,详细了解液体入量,检查膀胱充盈度,由于此类患者手术时间长,麻醉时间长,患者常常无任何尿意,这时应及时诱导排尿。如果患者术后6~8小时未排尿而膀胱区充盈明显,应及时在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夹闭尿管定时开放,并带尿管尝试排尿,成功后拔除尿管。有的患者在自行排尿1~2天后又出现排尿困难,原因可能与精神紧张,怕污染伤口,被单有关,本组有3例出现再次排尿困难。后经再次导尿1~2天后恢复自行排尿。
2.3 褥疮的护理与预防 患者长期卧床,加之术后疼痛不愿活动,骨突处肌肉组织较薄,血液循环不丰富,易缺血,甚至发生褥疮。护理上指导家属勤翻身,勤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本组病例有3例出现局部红肿,及时发现,增加翻身次数,局部按摩,保持床单清洁干燥,症状及时得到缓解。
2.4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长期卧床,下肢血液回流不畅导致血栓形成,护理上应指导患者床上有效的功能锻炼,抬腿运动和各组肌群按摩,每晚用温水泡脚,一旦有小腿疼痛,紧束感等症状,应引起重视,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本组病例仅有1例手术后1个月来院复查时自述小腿有紧束感可能与出院后缺乏锻炼经验有关,给与阿斯匹林,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溶栓扩容药物后症状缓解。
2.5 脑脊液漏的观察与护理 施行椎间盘手术患者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1~2根便于引流,正常引流液量100~150毫升左右,多为鲜红,如果引流量超过200毫升,引流液色淡并分层,并应考虑发生脑脊液漏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并给予适当处理。首先排除引起腹压增高引起脑脊液漏的诱因,如:腹痛,腹胀等,及时排气并肌注增加肠蠕动的药物,如新斯的明1毫克肌注。必要时胃肠减压。排除上述原因可适当抬高床位15度并夹管观察,局部用纱布加压包扎堵漏,但往往造成堵漏失败,一旦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重新修复腰背筋膜。
2.6 椎间隙感染的观察与预防 椎间隙感染是椎间盘术后比较可见,也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多以剧烈腰痛,肌肉痉挛为主要表现,又是伴有发热,腹痛,腹胀,腰椎活动受限,病程迁延,实验室检查血沉增高,血常规偏高,菌培养有时呈阳性,原因主要与医源性以及患者自身抵抗力有关。一旦发生椎间隙感染,不仅给治疗带来困难,也给患者增添痛苦。因此,预防是至关重要的,主要总结几点:①术前准备要充分,必要时预防性应用抗菌素2~3天。②术中无菌操作要严格,尽量减轻组织损伤,术毕妥善放置引流管。③术后切口保持干燥,污染敷料及时更换,妥善管理大小便,以免尿渍污染切口。④保持引流通畅,及时,适量应用抗[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克拉霉素的临床新用途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临床实习护生职业角色意识的培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