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述脑出血高热的降温措施 |
|
综述脑出血高热的降温措施
高热是脑出血常见并发症,直接影响预后,尤其是使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神经系统,直接造成脑损害,还可使脑脊液分泌增加,分泌速度加快,同时加重脑的耗氧量,导致脑水肿。还使组织代谢增加,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危及生命。因此,及时有效地降温,缩短高热持续时间非常重要。现将降温方法综述如下:
1 物理降温
1.1 冰帽 将碎冰和冰水装入冰帽内,戴在患者的头部,让脑部处于低温环境,以降低脑组织的代谢, 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
1.2 冰袋或冰枕 用橡胶冰袋装碎冰再加冰水,使冰块的棱角变得圆滑,以免磨损皮肤,另可用橡皮手套或塑料袋装冰块放置在体表的大动脉走行处。
1.3 温水擦浴 用低于病人皮肤温度的温水,一般为32~34℃进行擦浴身体的任何部位。
1.4 酒精擦浴降温 此法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利用酒精的蒸发作用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用浓度为30%左右酒精擦四肢、后背、腋窝等处。禁擦前胸、后颈、腹部、足底等处,这些部位对冷的刺激比较敏感,冷刺激可以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30分钟后测量体温。
1.5 多饮开水 每日饮水量至少3000ml,必要时予以记录。但要注意是否限制饮食。
1.6 温水浸足降温 足部对于环境温度、湿度的反应是很迅速、灵敏的,这是因为足的皮肤上有许多末梢神经感受器,它们在中枢神经的统一指挥下,可以对内脏器官进行调节。由于足部离心脏远,血液供应少,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差,同时足近地面,怕凉不怕热,一般足部表皮温度在30℃左右时感觉比较舒适。高热病人用低于体温2℃~3℃的温水浸足,可使足部血管扩张,血运加快,改善微循环,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引血下行,导热下趋。同时温水浸足还可以刺激足部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进入脊髓和大脑,引起一系列的神经体液调整,调动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及系统的功能,充分利用生理的发热调节机制来调节体温,同时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发挥人体自然治愈力,达到治疗和保健的双重佳效。使病人在感觉舒适、乐于接受的情况下达到降温、缓解病情的目的。
1.7 冷湿敷法 用冷水或冰水浸透毛巾,敷于头面部和血管丰富处如腹股沟,颈部,腋下,额头等部位。
1.8 中医降温措施 针刺大椎,曲池,合谷,十宣等穴位 ,也可降温。
2 药物降温
2.1 根据病情可选用不同的药物 对有明显脑水肿,循环衰竭及对物理降温耐受力较差者,可短时用糖皮质激素,并给予足够有效的抗生素。但应注意激素类药易加重循环衰竭或导致消化道出血。
2.2 静点中药制剂如清开灵、柴胡、痰热清等。
2.3 中药 羚羊角颗粒剂,牛黄安宫丸等,每日2次,每次1丸口服,有镇静和降温的作用。
2.4 阿斯匹林或水合氯醛加入100毫升的冰水中灌肠,扑热息痛加盐水少量保留灌肠。
2.5 口服或鼻饲扑热息痛,每6小时一次,肌肉注射安痛定等药物。
2.6 冬眠药物 可用冬眠一号半量静推用于躁动不安的高热病人,以抑制活动减少热量的产生。
3 仪器降温
3.1 颅脑降温仪降温
3.2 降温毯降温
4 降温的注意事项
4.1 降温措施宜早,在高热未出现前即采用降温措施,使脑部处于低温状态,预防中枢性高热对脑组织的损害。
4.2 降温速度不宜过快 ,每小时降低2℃左右为宜。
4.3 冷敷部位要定时更换,观察皮肤情况以防冻伤。
4.4 应用酒精[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塑料输液瓶的巧利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青霉素皮试假阳性与假阴性的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