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 |
|
脑卒中患者运动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障碍 康复训练
脑卒中引起的运动障碍是由于脑血管意外导致大脑运动中枢的病变使病人的一侧肢体瘫痪。患者突然发病,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生活不能自理,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住中风患者923名,对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206名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包括男101名,女105名,年龄25岁~84岁,40岁~60岁占66%,其中农民占70%。本组患者均用Barthel index(BI)评分法进行功能评定,检查得分20~80分。BI评分法包括的项目有进餐、入厕、修饰、洗澡、更衣、体位转移、行走(步行、轮椅)、上下楼、小便失禁、大便失禁,根据患者是否独立完成或依赖程度给相应的分数。将2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05例,男49例,女56例,对照组101例,男52例,女49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无明显差异(P<0.05),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实验组采取康复卧位和早期患肢活动的综合训练,对照组采取单纯早期患肢活动的康复训练。
1.2 方法
1.2.1 心理支持 本组资料青壮年农民占多数,突然发病由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变成家庭负担,患者出现忧郁、恐惧、悲观情绪,护理人员鼓励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心理,鼓励病人克服困难,增强自我照顾能力与自信心。
1.2.2 早期康复指导内容 包括康复卧位和患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
1.2.2.1 康复卧位包括康复仰卧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与拱桥位 ①康复仰卧位:肩关节置于外展外旋位,前臂伸直外旋,五指分开,掌心向上,拇指远离躯干,在患肩与上臂处垫个枕头防肩下垂;二是髋关节应置于内收内旋位,其标志是足尖与足跟垂直于床面,保持髋关节微屈内旋,在髋关节下置放个小枕头即可;②患侧卧位:一是肩关节置于外展外旋位,前臂伸直外旋,五指分开,掌心向上,拇指与头平行;下肢置于康复位的要点是将上侧腿的膝部屈曲放在下侧腿前的床上,此可保持双侧髋关节均处于内收内旋位;③健侧卧位:下肢置于康复位的要点是将上侧腿的膝部屈曲放在下侧腿前的床上,此可保持双侧髋关节均处于内收内旋位;上肢患手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手掌按于胸前的床上。为防止肩关节内收,可在上臂与胸之间垫个枕头,对于身宽体胖者,相对上肢短,为防胸前倾,影响呼吸,可在胸前床上放个10~15cm枕头,让患手按于枕头上;④拱桥位:先让病人仰卧,继而屈曲双腿,两膝并拢,两足平放在床上,在两膝之间夹一小枕头,当下肢能稳定地放好后,让病人利用腰背肌和手臂的支撑,使臀部抬离床面,患者先由护理人员协助后逐渐独立完成。拱桥位只适用于瘫痪较轻肌力III级以上的患者。
1.2.2.2 肢体活动 ①肩关节活动的三种方法:Ⅰ肩关节处于外旋位(只要拇指指向外即可),护理者一手扶住瘫肢的肘部,另一手牵住患者的手指,使其缓慢地、充分地抬高;Ⅱ先帮助病人双手十指交叉,然后用健侧的手臂带动患臂举高做前后活动与外旋活动;Ⅲ护理者用右手和前臂托着病人的患臂,左手放在病人患肩上,做前后的运动。②髋关节的康复指导:Ⅰ拱桥式卧位;Ⅱ先把病人移到床边,瘫肢向外,下肢垂于床边,护理者一手托住患肢的膝部,另一手托住患脚,进行上、 下被动活动;Ⅲ患足早期负重:护理者可协助患腿屈曲使患腿平放在床上,护理者用手扶住患肢膝部,使患肢小腿与床面保持垂直位,避免髋关节外旋,让健腿伸直上抬,同时令患足用力蹬床面,使双侧髋部向上抬起。患侧能抬起一点就起到锻炼作用。一般缺血性中风病人入院即可开始,出血性或病情重的缺血性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开始肢体活动,活动时,动作要缓和,活动度不能超过关节正常活动度,时间由短到长逐渐增加,动作应缓慢而柔和,每天至少做3次被动活动,每次20~30分钟。
1.2.3 培训家属及陪护人员 家属与病人接触最为密切,发挥家属在康复中的积极作用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家属、病人共同制定可行的康复计划并根据病情不断修改。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选择康复卧位,将摆放的方法、注意事项告诉家属,让患肢处于一个正确的位置,既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又进行了康复治疗;将[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医院文化与医疗质量的融合 下一个医学论文: 妇产科术后放置镇痛泵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