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产儿呼吸暂停38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
|
早产儿呼吸暂停38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病情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至2005年1月NICU病房收治38例发生呼吸暂停的早产儿,进行观察与护理。结果:38例中治愈好转33例,死亡1例,因经济窘迫放弃治疗4例,平均住院天数19天。
关键词 早产儿 呼吸暂停 护理
呼吸暂停(apnea)是指呼吸停止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100次/分)和出现紫绀,是早产儿常见症状之一,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生率约20%~30%,极低体重儿可达50%[1],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如不及时处理,长时间缺氧可引起脑损伤[2]。2003年7月至2005年1月,我院NICU病房共收治38例发生呼吸暂停的早产儿,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疗效。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1例,女17例,胎龄28~35周,平均32.5周,出生体重860~2420g,平均1880g,早产儿原发呼吸暂停7例,继发于呼吸窘迫综合症5例,轻、重度窒息5例,吸入性肺炎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4例,颅内出血4例,败血症4例,低血糖2例,动脉导管开放2例,硬肿症1例。38例中治愈好转33例,死亡1例,因经济窘迫放弃治疗4例,平均住院天数19天。
2 呼吸暂停的观察与护理
2.1 面部及皮肤颜色 出生时早产、低血糖、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呼吸调节障碍引起机体缺氧,面部及皮肤出现紫绀。应仔细观察患儿,及时发现意识、呼吸、口唇及手足肤色的细微变化,以获得及时救治的机会。如患儿呼吸节律不整、呼吸困难、口唇及手足紫绀,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吸氧、刺激呼吸,并做好记录,为医生提供治疗依据[3]。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任何外界刺激干扰均可影响呼吸调节,早产儿在体温过高或过低时,喂奶后和咽喉部颈部受到刺激时,均易发生呼吸暂停[4]。针对早产儿的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1.1 加强监护对容易发生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持续监测呼吸、心律和血氧饱和度,注重监护仪报警的“提醒”作用,一旦发生呼吸暂停,应立即行弹足底、托背等触觉刺激促使患儿啼哭激发呼吸。但鼻咽喉部有分泌物或胃内食物返流时,应先清理呼吸道。对刺激无效的患儿,立即给予面罩加压吸氧通气使呼吸功能恢复。
2.1.2 维持体温稳定 早产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升降不定,多为体温低下。因此早产儿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应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成熟度及病情,给予不同的保暖措施,加强体温监测,每日2~4次。一般体重小于2000g者,应尽早置婴儿培养箱保暖。体重大于2000g者,还应给予戴保暖帽,以降低耗氧量和散热量;必要的操作如腹股沟采血等须解包时,应在远红外线辐射床保暖下进行,没有条件者,则因地制宜,采取简易保暖方法,并尽量缩短操作时间。
2.1.3 喂养管理对于病情较稳定的早产儿,在已具备吸吮和吞咽能力,但动作不能很好协调者采用经口滴喂法,每2~3小时滴喂1次,呼吸能力差者可用滴管,胃管喂养和补充静脉高营养液。每天详细记录出入量、准确磅体重,以便分析、调整补充营养。早产儿易发生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补充维生素K1,预防出血症,除此之外,还应补充维生素A、C、D、E和铁质等物质。操作时取2ml一次性针筒抽取奶液后,将注射器乳头贴在婴儿口角,由护师控制速度,缓慢滴喂,同时观察患儿的吸吮和吞咽功能。本组有2例患儿奶瓶喂养后,由于呼吸吞咽功能不协调使奶液集于咽喉部而致呼吸暂停,改经口滴喂后,未再出现。而对吸吮有力动作协调的早产儿,即过渡到奶瓶喂养。喂奶后取右侧卧位,抬高上半身,可防止呕吐误吸。严密观察患儿肌张力及腹胀情况,特别是喂奶后面色的变化。
2.1.4 腹部按抚摩 腹部按摩能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呕吐和返流的发生,而且也能有效地防止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5]。对本组8例喂奶后多次发生呼吸暂停的早产儿进行腹部按摩,发现能提高喂养耐受性及减少呼吸暂停次数,方法是操作者温暖双手,喂奶后30~40min腹部按摩,每天3次,每次15min。
2.2 继发性呼吸暂停有很多病理因素可引起呼吸暂停,常表示病情加重,根据病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护[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手术室护士的自我保护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中药保留灌肠 药物导入用于盆腔炎患者的疗效及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