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样本影响ELISA试验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
|
不均,应充分混合后再测定,但混匀时应轻柔,不可强烈振荡。
2.4 标本凝集不全在没有促凝剂和抗凝剂存在的情况下,正常血液采集后0.30~2h开始凝固,18~24h完全凝固。临床检验工作中,有时为了争取时间快速检测,常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时即强行离心分离血清,此时的血清中仍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在ELISA测定过程中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易造成假阳性结果;这类情况于次日复查时因血凝已完全,血清中不再有纤维蛋白原存在,故复查结果变为阴性。为避免上述干扰作用,解决的办法最好是血液标本采集后必须使其充分凝固后再分离血清,或标本采集时用带分离胶的采血管或于采血管中加入适当的促凝剂。
2.5 标本管中添加物质的影响抗凝剂(如肝素,EDTA)、酶抑制剂(如NaN3可抑制ELISA系统中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快速分离血清的分离胶等均对ELISA测定有一定干扰作用。
综上所述,对临床检验ELISA测定中出现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在考虑试剂因素和操作因素之外,更多的应从标本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并应采取相应措施排除干扰作用,从而为临床提供正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医院在门诊护患关系中的作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试论合格护士的标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