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输液后快速拔针与缓慢拔针临床效果研究 |
|
静脉输液后快速拔针与缓慢拔针临床效果研究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规护理操作,输液后拔针方法应用不当,可使患者增加疼痛,及可能造成皮下瘀血,增加再次静脉穿刺的难度,给患者带来不良心理负担,因此临床有很多改进输液后拔针的方法研究,有报告采用缓慢拔针法,可减少疼痛与皮下淤血。我们对快速拔针与缓慢拔针法再次进行研究,得出不同结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5~10月在本院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240例,其中男120例,女120例,年龄18~71岁。患者意识清楚,除外有脑动脉硬化反应迟钝者,及除外严重疾病,能正确回答问题,愿意合作者。均采用手背静脉,血管条件好。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有不同人员操作,分实习组和临床组,每组120例病人,性别、年龄无差异。实习组由新上岗3个月以内的护士操作,临床组由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操作。共2名护士。操作前均用两种方法训练1周。
1.2.2 操作方法 每组由1名护士用同号头皮针,各对其组120例患者行2次静脉穿刺输液,按首次输液顺序,奇数患者先行缓慢拔针法,偶数患者先行快速拔针法,均待输液管内液面下降至茂菲氏滴壶以下时关闭开关拔针。轻轻揭开固定针头的胶布,保留带有小纱布的一条,左手拇指轻按头皮针的上方,皮肤穿刺点胶布上,右手缓慢将针头拔出,快速拔针法则快速将针拔出。按压穿刺点及其针眼上方的皮肤3~5min。
1.2.3 评价方法 拔针后由患者根据自身感受如实评价拔针过程中的疼痛程度,两组为同一名护士观察皮下瘀血情况,并记录结果。疼痛程度判断根据MeGill[5]的疼痛问答法,将疼痛分为5级,0级为无痛;1级为极轻微而短暂的痛感;2级为疼痛轻微,患者有不舒适感;3级为疼痛,患者痛苦;4级为疼痛较剧烈,患者有恐惧感;5级为剧痛,患者难以忍受。临床效果观察时分无痛(0级);轻微痛(1,2级)和很痛(3~5级)3级。皮下瘀血评价标准为拔针按压后,皮下形成血肿或皮下瘀斑。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两种拔针法疼痛程度及皮下瘀血情况比较,见表1、表2
表1 实习组两种拔针法疼痛程度及皮下淤血情况的比较 例数(%)
方法 例数 疼痛程度 皮下淤血
无痛 轻微痛 很痛 有 无
快速法 120 36(30) 66(55) 18(15) 28(23.3) 92(76.7)
缓慢法 120 75(62.5) 37(30.8) 8(6.7) 13(10.8) 107(89.2)
痛与不痛:X2=25.5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手术并发症与防护 下一个医学论文: 安舒妥 伤口愈合快胶贴治疗褥疮临床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