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 |
|
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2004年1月~2006年2月我院血透室应用颈内双腔导管留置行血液透析21例。结果:本组21例患者,留置导管时间1天~6个月,血液流量平均200~250ml/min,透析效果满意。结论:颈内静脉留置管的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病人痛苦少,活动方便,并能提供稳定血流量,保留时间长,可反复置管,节省四肢血管资源,是理想的血液净化临时通道之一,从而值得广泛地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静脉留置导管 护理
在我国,终末期肾病的发病率约在10/10万人口以上,而血液透析是慢性肾衰竭患者重要的替代治疗措施之一,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血液循环通路(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首要条件。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最常用的仍是自体动静脉内瘘,但是,下列一些情况通常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①初次血液透析或急性肾衰急诊血液透析的患者;②临时性血液净化治疗;③瘘管未成熟需要透析;④一些无法制作内瘘,而且不能采用或者不愿实行腹膜透析的特殊患者;⑤早期肾功能延迟恢复,或者发生排斥反应或急性肾小管坏死,需要血透过渡而患者无瘘管或者瘘管已闭塞等情况。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使用,临床上通常采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颈内静脉置管的优点是:安全可靠方法简单,经过几分钟的操作就可完成,病人痛苦少,活动方便,保留时间长,血流量满意,可达250ml/分以上.。我院自2004年以来,采用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建立临时血管通道,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行血液净化治疗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慢性肾衰无内瘘或内瘘闭塞者20例。年龄27~70岁,平均(47±21)岁。
1.2 插管方法,所有导管均选用德国Gambro公司生产的GDK-1115型号的双腔留置导管。患者取仰卧位,双肩部垫枕头,头向后仰略转向左侧,皮肤常规消毒后铺无菌巾,在喉结与胸锁乳突肌交点水平,右颈内动脉搏动外侧,胸锁乳突肌内缘处进针,针与皮肤呈45o角;方向朝右乳房,边进针边抽吸,当有暗红色血液抽出时,停止进针,送 入导丝,然后依次送入扩张管,拔出再送入留置导管,拔出导丝,这时将准备好的肝素盐水注射器分 别将导管各腔空气抽吸干净,注入肝素盐水.在插管周围皮肤处缝合两针,将其固定。如果需透析的病人可连接管路透析,不需马上透析病人可以用肝素盐水封管,无菌纱布敷盖,将管口用肝素帽盖紧,妥善固定
2 结果21例患者均由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所有患者插管过程顺利,无局部出血、血肿及周围组织损伤。留置导管最长使用时间为6个月,透析次数1~86次。共发生堵管1例,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血管通道是血液净化的的基本条件,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无内瘘或内瘘闭塞患者,临时性血管通道的建立主要采用直接穿刺法或经皮深静脉置管法,前者直接穿刺浅表动脉或股静脉,股静脉穿刺针不易固定,动脉穿刺有一定难度,血流量往往不足,透析充分性受到影响,拔针后止血困难,极易出现皮下血肿或出血,且易损伤血管,破坏血管资源,影响以后内瘘的建立。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目前己成为临床建立血管通道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为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药物、毒物中毒以及其他疾病等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为内瘘的成熟赢得了时间,并发症较少,能明显减少患者心理恐惧和增加透析的依从性,保证患者顺利度过透析诱导期。颈内静脉双腔留置导管的维护主要依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延长置管留置的时间,护士在中心静脉通道的维护及病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将其护理要点[1]总结如下:
3.1 严格无菌操作,每次接管前戴无菌手套,铺治疗巾,取下导管末端的管帽,用碘伏消毒,包括穿刺处皮肤,导管周围,导管与皮肤交接处至少上下10公分,用5mL注射器分别从动静脉管腔中各抽吸2mL残血弃之。对于透析中血流量不足者,应先严格消毒,再调整管子的位置。
3.2 每次透析要认真换药,固定包扎很关键,不可将管子外露,更不可造成管子固定不佳,随便移动。
3.3 肝素封管是防止凝血的主要环节,透析结束后,动静脉内分别注入生理盐[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提高院前急救的医疗服务质量 防范医疗纠纷 下一个医学论文: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