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CC在化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探讨 |
|
1cm~4.12cm。
3 讨论 经PICC导管输入药液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尤其是肿癌化疗科应用更为广泛,避免了病人重复穿刺的痛苦,亦有效防止药液渗漏局部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外周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兼之其操作简单可靠,颇受患者欢迎。我们在应用初期,由于穿刺技术不够熟练、血管解剖特点和PICC导管维护技术等原因,致置管过程中一次性插管成功率较低,随着穿刺技术的熟练,一次性穿刺插管成功率明显提高。
通过对50例患者实践我们体会首先要正确选择静脉。操作前,对静脉的评估和选择直接关系到操作的成败。PICC导管是经外周浅静脉置入,对已行多程化疗患者,其上肢静脉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纤维化,管腔变窄,这是造成静脉置管困难,甚至失败的原因之一。本组4例第一次性插管失败,即由于置管前该血管已行多程化疗,血管壁已遭受破坏,出现血管硬化、管腔狭窄或闭塞,置管困难,后经选择触摸管壁无明显硬变的静脉穿刺置管才顺利完成。因此,穿刺部位亦不必抱泥于肘关节附近,上臂浅静脉亦可选择,只要管臂柔软,管径粗大,血管走向较为平直,皆可作为穿次置管的血管。从解剖学上说,右侧头臂静脉比左侧头臂静脉短,而且贵要静脉又比头臂静脉短,而且贵静脉于汇于肱静脉(或腋静脉)的角度小,头静脉于三角肌间沟穿过胸锁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的角度都较大[3]。因此,我们体会首选右侧贵要静脉,并尽量避开静脉瓣较多的静脉,这样,穿刺成功率高。
预测置管长度。PICC置管长度有两种提法:一种是Rountree[4]提出认为测量从穿刺点至右侧锁骨头再至第三肋间的长度作为置管的长度;另一种的陈蕤[3]提出从穿刺点沿所选静脉方向至同侧胸骨旁线,再至同侧第二肋间交点的长度。而我们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在此法基础上将长度减去1.5cm,置管成功后经后前位X线胸部正位片证实,导管的先端距0点平均1.50cm(95%CI-1.1cm~4.12cm),即绝大多数位于上腔静脉的中1/3,但其中有2例病人导管先端位于0点尾侧1.7cm,即过于靠近右心房,但无异常征象。鉴此,本组50病例均在预测导管置入长度基础上减1.5%,经连续透视证实均在上腔静脉中1/3处。
4 体会 通过对50例患者临床实践,我们认为在中华护理学会推荐的PICC置管方法基础上,首选右侧贵要静脉可为穿刺提供保障,另外精确预测血管长度可使导管准确到达所需部位。进一步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且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恩慧.医学影象诊断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
2.王云祥.人体解剖学.第六版.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5
3.RountreeD著.李洁译.将导管由末梢插入中心静脉的方法.国外医学护理分册, 1992;11(2):74
4.陈蕤.外周导中心静脉置管及其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8):409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按摩疗法对社区老年人临界高血压的作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提高院前急救的医疗服务质量 防范医疗纠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