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CC在化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探讨 |
|
PICC在化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Rountree氏预测PICC置管长度方法的可行性和PICC操作、护理中某些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连续30例PICC置管后摄取胸部正位X线片,在心脏正位平片上,心脏右缘之中点相当上腔静脉开口位置,将其上方的上腔静脉等分为三等分,以中下1/3交界外作为测量0点,测量PICC导管先端距0点的长度。结果:PICC导管之先端至0点长度平均为1.50cm95% CI-1.1cm~4.12cm。结论:按Rountree氏预测PICC导管长度的方法置管,导管先端大多数位于上腔静脉中1/3段,但仍有少数位于下1/3段。因此我们认为在Rountree氏方法基础上减短1.5cm可保证绝大多数先端位于中1/3处。PICC置管和护理应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
关键词 PICC 置管长度 导管先端 临床应用
恶性肿瘤患者在长达数月的化疗中,按传统方法,需反复静脉穿刺,由于化疗药物(如阿霉素、诺维本、泰素帝等)对血管刺激性大,一旦渗漏于血管外,可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而且多次注射后亦易引起血管硬化、色素沉着,致再次穿刺注射困难。为此有采用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液,并且由于穿刺技术和穿刺置管器具的改进,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和降低了并发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但其与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而言,后者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受到医护人员和患者普遍欢迎。目前临床普遍采用中华护理学会推荐的置管方法,但该方法预测PICC置管长度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甚少报道,为此,我科从2003年5月~年5月通过X线摄片对PICC导管先端位置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从2003年5月至2003年10月采用PICC术并经PICC导管化疗、输血、输液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6~82岁,中位年龄52岁。其中肺癌18例、乳腺癌1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癌2例、食道癌5例、宫颈癌5例、胃癌6例、脑癌2例、其中35例为复发、转移患者已经多程化疗,3例先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化疗2月,后因导管栓塞而改用PICC,经右上肢周围静脉置管32例,左上肢周围静脉置管18例,置管后常规折摄胸部正侧位X线片或胸部透视,以检查导管先端位置。
1.2 所用材料 采用美国巴行德公司生产的4Fr规格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包1件、皮尺1付、30毫升注射器3付、100毫升生理盐水注射液1瓶、3M贴膜1~2张、2%利多卡因5毫升、70%酒精碘伏消毒用物等。
1.3 操作方法 参照《中华护理学会教育部PICC使用指南》推荐的操作方法,我们对PICC穿刺置管方法进行了改进。①先评估并选择静脉,并测量导管置入长度,将患者取平卧位,预穿刺侧手臂外展与身体成90度角,测量自穿刺点到右胸锁关节,及右胸锁关节向下至第三肋间的长度作为拟置入血管内的长度。②消毒局部皮肤,铺孔巾,取0.2%利多卡因0.1毫升在穿刺点行穿刺点皮下浸润麻醉。麻醉后手持穿刺针与皮肤成45度角进针,见回血后穿刺与皮肤平行再向前推进0.5~1厘米,固定穿刺针,送插管鞘0.5厘米,撤出穿刺针,将导管自插管鞘未端缓慢匀速地送达预定置入长度,撤出插管鞘及支撑导丝,安装连接器,用3M贴膜固定导管,常规摄取胸部正侧位平片或胸部透视,以确定导管位置。
1.4 PICC导管先端位置测量方法 本组连续50例患者于置管后常规拍胸片,其中8例因右侧肺门部病灶影响右侧心缘测量而摒弃.李鳞荪[1]依据心脏大血管造影结果指出:在后前位X线平片上,心脏右缘下1/2为右心房、即心脏右缘中点,相当于上腔静脉左右心房开口位置,其上1/2为上腔静脉(实际上左右头臂静脉汇合点高于右心缘,为便于测量,我们以右心缘上1/2作为上腔静脉长度),将其分为三等份,以中、下1/3交界处定为0点,令其头侧为正值,尾侧为负值。测量导管先端至0点的长度作为导管先端的位置。
统计处理方法:通过SPSS Ver 10.0软件计算30例PICC导管先端长度平均值(X)和95% Cix+t0.05(95)Sx。
2 结果50例置管成功率98.2%,导管先端位于上腔静脉中1/3处100%,导管先端至0点的平均长度(X)为1.50cm,95%CI-1.[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按摩疗法对社区老年人临界高血压的作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提高院前急救的医疗服务质量 防范医疗纠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