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7例新生儿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
|
547例新生儿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摘要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在儿科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的: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安全渡过新生儿期。方法:针对新生儿生活能力差,反应弱,抵抗力低下等。对547例新生儿进行认真的观察,发现其细微的变化。结果:掌握新生儿疾病的病种,发病率、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特点,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帮助新生儿顺利适应改变,提高新生儿医学及护理水平。
关键词 新生儿 观察与护理
小儿自出生至28d为新生儿期,此期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发育不健全,生活能力差、反应弱、抵抗力低下,易于发病。与之接触最多的是护士,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其微细的变化,给予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帮助新生儿适应生理生活及环境的改变,安全渡过新生儿期。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3年1月至2005年7月共收住新生儿 547例。男329例,女218例。出生1~3d101例,3~l0d256例,10~27d190例。新生儿肺炎182例,占34%,黄疸156例,占27%,硬肿症96例,占18%,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62例,占11.3%,脐炎、皮肤感28例,占5.1%,颅内出血11例,占2%,自然出血症12例,占2.2%,在医生护士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3例因早产、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抢救无效死亡占0.54%,4例转上级医院治疗,6例家属放弃抢救,自动出院,其余534例健康痊愈出院。
2 病情观察及护理
2.1 啼哭 哭声的大小,性质能准确地反映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和肺功能情况,以及新生儿的所有需求。从不同的哭声中,可辨别病情变化和需求。因此,对哭声的认真观察,仔细辨别,有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及时的治疗与护理。正常新生儿啼哭声宏亮有力,均匀有回声,时间短暂,面色正常。若哭声软弱无力并有呻吟,不吃不哭,对各种刺激反应差,则提示病情严重。颅内出血患儿,哭声中伴有音调高,停止快的“脑性尖叫”,同时可见前囟饱满,颈项强直,双眼凝视等表现;肺炎患儿哭声低而窘迫,哭时口周青紫伴有鼻翼煽动。若哭声延绵不断,抱哄喂奶均奏效,常见于皮肤疾患,如腋下、腹股沟及臀部糜烂、湿疹、脓皮症等持续疼痛刺激所致。哭声高高低低、断断续续,单调而低沉,未必有泪,一旦目的达到,哭声即停,如尿布潮湿、蚊虫叮咬、衣着不适等,属生理需要而引起的。因此护士要根据新生儿的哭声判断出是生理需要,还是病情变化,以便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给予细致的护理措施,消除对新生儿的各种不良刺激性因素。
2.2 哺乳 正常新生儿吸吮有力,吞咽顺利。早产儿则吸吮无力,吞咽缓慢。若出现拒乳、不哭,反应差则提示新生儿硬肿症,同时伴有低体温,皮肤硬肿等。哺乳时口腔接触乳头即哭,并有流涎,多为口腔感染,咽喉部急性炎症,不敢吞咽所致。若啼哭间隙有吸吮动作,又检查不出异常体征,喂哺后哭声即停,多为奶量不足或奶浓度不够。指导妈妈正确的哺乳姿势和科学喂养方法,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2.3 呕吐 新生儿大脑皮层发育不健全,呕吐中枢较成人敏感,容易引起呕吐。由于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哺乳量过多,及早改变体位,乳汁从口中溢出,多系正常现象。若呕吐物为奶液、粘液、粪汁多为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幽门狭窄呕吐的特点为食后即吐,吐后食欲,呕吐次数频繁,营养不良貌。呕吐物呈咖啡色、泡沫状,提示病情严重。密切观察呕吐的时间,呕吐物的性状及特点,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侧卧位并左右交替,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必要时给氧气吸入。指导科学的育儿方法,做到合理细心喂养,避免人为因素所致的呕吐。
2.4 二便 新生儿24h内应有3~5次尿,量约400mI。尿量的多少与哺乳量、进水量有关,进液量少则尿色深,偶有混浊。观察小便是了解肾功能的方法之一。若24h无尿,加喂糖水后观察有无腹胀,泌尿系是否畸形。小便时啼哭,伴尿频尿急,同时蹬腿、挺身,拒绝把尿,常见尿路感染。新生儿刚出生时所排的胎粪为墨绿色或深绿色,呈稀糊状,无臭。随奶水的摄入逐渐变成棕色,2~3天后为黄色稀便。消化不良大便多为黄色稀水样或蛋花样便,次数增多。若出生后2~6天出现血性便,提示因缺乏维生素K所致消化道出血,暂停哺乳,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理。
2.5 脐带 正确结扎脐带,可防止脐带渗血或出血。严重的渗血和出血会导致新生儿贫血或失血[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预防接种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癌护理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