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预防接种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 |
|
浅谈预防接种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
近年来,有关疫苗事件的报道时有发生,由于疫苗接种反应或接种差错所致的预防接种纠纷,不仅给接种对象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经济损失,而且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影响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本文就如何防范和避免接种纠纷这一问题做一探讨。
1 预防接种纠纷常见原因
1.1 计划免疫知识宣传不到位,家长认识不足 疫苗和其它药品一样,均不同程度存在副作用,现实中人们对接种后出现的接种反应往往比普通用药引起的副作用更为敏感,极少数儿童家长不理解、纠缠不休,索赔经济、精神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计划免疫宣传不是很到位。
1.2 误把疑难杂症或偶合疾病归之为接种反应 预防接种时由于接种者本身处在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偶合其它疑难杂症一时难以鉴别,常常误认为是接种反应
1.3 医疗单位出具病例证明引起预防接种纠纷 医疗单位未按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和事故处理办法》的要求,单方面出据预防接种反应的证明,造成家属误解而闹事。
1.4 接种人员不按预防接种操作规程引发纠纷 接种人员责任心不强或接种技术不熟练,接种对象选择不当、接种剂量过大、接种部位不准确、吸附疫苗用前未摇匀、消毒不严、使用过期疫苗等违规操作,造成接种致残或接种事故而导致接种纠纷。
1.5 接种人员怕事推卸责任引起预防接种纠纷 有时所见的是异常反应或接种事故,当事人怕承担责任而推脱,不能及时诊治和处理不当或由于言语行为不当加重医患关系紧张。
1.6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违反疫苗流通报批制度 由于经费不足,接种单位把疫苗销售和接种作为创收的主要来源,违反疫苗流通环节越级异地购苗;随意扩大接种对象或开展群体疫苗接种违反申批制度而引起群体反应。
2 减少预防接种纠纷对策
2.1 加强计划免疫宣传接种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的加强计划免疫宣传,把疫苗接种常识教给群众。在发放接种单及预防接种时应向接种对象或其监护人说明接种疫苗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争取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2.2 强化业务素质培训凡参加接种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预防接种上岗证》。熟练掌握接种对象、疫苗性质、接种部位、剂量、方法和禁忌症以及反应观察处理方法。
2.3 实施安全预防接种
2.3.1 提高生物制品质量从疫苗供应渠道、冷链贮存等环节,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要求采购和贮存疫苗,确保疫苗质量,消除不安全隐患。
2.3.2 认真选择接种对象各接种门诊应严格执行卫生部和当地省市卫生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认真选择接种对象,不随意扩大年龄组段。
2.3.3 正确掌握接种禁忌预检者必须具有《临床执业医师证》并经过专题培训,能够胜任预检工作。接种前必须做好健康检查,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史和当前的健康状况,必要时测量体温和体检,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减少因禁忌症或其它传染病潜伏期、前驱期接种疫苗所引起的接种反应和接种事故。
2.3.4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接种者熟练掌握接种技术,严格落实接种对象,执行操作规程做好安全注射。接种现场备好应急处理的器械和急救药品,如1:1000肾上腺素、针灸针等。
2.3.5 执行报批备案制度 开展群体性预防接种,根据疾病监测、疫情预测和防治工作需要,充分论证,慎重选择确定疫苗的种类和范围,严格执行报批备案制度。在学校或托幼机构等开展群体接种,可采取“大分散、小集中、内紧外松”的策略,不要过分渲染接种反应,对个别出现的接种反应,注意询问技巧,避免诱发群体性不良反应。
2.4 规范处理接种纠纷
2.4.1 坚持诚信原则 一旦出现接种反应或接种纠纷,工作人员应以诚恳积极的态度面对事实,多做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切忌采取冷淡、回避行为。
2.4.2 应急处理得当 在接种期间,要重视抢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及早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争取应急处理的主动权,减少反应的危险性。必要时请求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和技术指导,尽快平息事态,避免给受种者和家长造成精神压力而导致事态扩大。
2.4.3 病历用语规范 在诊疗时如怀疑是接种[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主 髂动脉狭窄 闭塞的介入治疗护理与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547例新生儿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