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 髂动脉狭窄 闭塞的介入治疗护理与观察 |
|
主—髂动脉狭窄、闭塞的介入治疗护理与观察
摘要 目的:总结我科自2000年以来对8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行介入治疗的护理与观察。方法:对8例患者行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及主—髂动脉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前、术后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病情观察、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护理。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术后无一例出现血栓形成、器官栓塞等并发症。结论:用针对性地观察和预防性的护理,对于减少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明显不适及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主—髂动脉闭塞症 介入治疗 护理 观察
主—骼动脉闭塞症早期常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如果不及时治疗常出现缺血性溃疡,以后发展成干性坏疽,甚至并发成湿性坏疽。以往主—髂动脉闭塞症病变治疗主要是通过外科手术来完成,如主—髂动脉内膜剥脱术、主—髂动脉和腋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近几年,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发展,主动脉及髂、股动脉闭塞非手术治疗所取得的良好疗效已越来越受关注。采用多种介入方法对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进行综合治疗是一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微创治疗手段。多种介入手段可使多数腹主动脉—髂动脉闭塞患者的病变血管得到有效的开通,避免外科手术和麻醉的损伤,特别是那些心、肺、肾功能条件不适宜外科治疗的患者。
我科自2000年共收治8例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并配合密切观察、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49~80岁,疗程21d~六个月,主要症状为患肢发冷,麻,疼痛,6例有不同程度的静息痛,3例间歇性跛行,1例有轻度肢体坏疽。
1.2 检查与治疗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血管超声Doppler,CT血管造影,(CTA)及三维血管成像为介入治疗提供手术入路和方式。
1.2.2 治疗方法
1.2.2.1 入路选择 根据病变长度、范围、手术需要拟定穿刺入路。通常采用股动脉或左侧肱动脉穿刺,经穿刺成功后送入导丝。
1.2.2.2 如造影发现有明显的血栓形成,则力争将溶栓导管插入动脉血栓当中,经导管进行溶栓治疗。溶栓药物为:尿激酶。方法为:首剂为50万单位,加入50~100毫升生理盐水中,以1~2万单位/min速度持续注入,溶栓开始前经导管首先注入肝素钠5000单位。
1.2.2.3 球囊扩张术 血管开通后,根据狭窄、闭塞病变部位、范围、程度选择大小适宜的球囊导管,置入球囊扩张导管(直径8~16mm),扩张闭塞段血管,扩张后再次行血管造影,观察血管球囊扩张效果。
1.2.2.4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经溶栓和PTA治疗尚不满意者,可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支架类型主要依据病变性质、部位、所需精确度的程度决定。胯关节区域常常选择柔韧性较好的自膨式支架,封堵漏口时需用覆膜支架,支架直径一般应大于球囊直径1~2mm,长度大于病变长度1~2cm。
1.2.2.5 术后溶栓及抗凝治疗 术后进行溶栓和抗凝治疗3~5天。尿激酶25万~100万单位/次(2~3次/日),肝素钠4000单位/次(2~3次/日)。术后每8~12小时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1次。PT、APTT值不超过正常值2倍。尽量减少穿刺部位或留置鞘管周围出血或血肿形成。5~7天改为口服抗凝药物,继续维持3~6个月。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介入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治疗前患者和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主要有焦虑、恐惧、期待3种主要心理特征。护士应到病房了解患者病情,并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对介入治疗初步了解,让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配合治疗,减少恐惧心理。
2.1.2 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 如血常规、出凝血、生化检查等。碘过敏试验和穿刺部位皮肤的准备。术前祛聚治疗,服用阿司匹林300mg2/日。因治疗后需卧床休息,术前嘱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2.2 术后[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后呼吸道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预防接种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