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瘘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 |
|
肠瘘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
肠外瘘是腹部手术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由于随消化液的丢失而导致营养物质大量丢失,以及机体因感染、创伤应激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极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文献报道肠瘘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55%~90%[1,2],所以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肠瘘患者极其重要。黎介寿等[3]在国内率先提出对肠外瘘患者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与肠外营养相比,既经济又方便,也不易出现长期静脉营养带来的一些并发症,但肠内营养也会出现腹胀、腹泻、管道阻塞等并发症,良好的护理对其愈后也极为重要,现对我院2001~2005年以来肠瘘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33~80岁,平均48.5岁,胃大部切除术后十二指肠瘘3例,十二指肠外伤修补术后3例,胆道术后十二指肠瘘7例,外伤性胰挫裂伤术后胰瘘4例,肠瘘2例,腹膜后肿块术后肠瘘2例,壶腹部肿瘤术后肠瘘4例,全结肠切除术后1例,结肠癌术后2例,其中外院转入9例,漏出量约100~1500ML。出现腹胀腹泻者1例,淤胆3例,发热2例,营养管堵塞3例,吸入性肺炎1例,水电解质紊乱 2例。 2例自动出院,其余痊愈。
1.2 方法和途径 全组患者在禁食期间,均进行了全肠外营养支持(TPN)。 营养支持采用渐进式方法,从500ml/d营养液,以20~40ml/h的速度开始,逐渐增至生理需要量,一般为2~3天后给予全量。 营养液采用能全力、百普素﹑瑞素或我院营养科配制的营养餐。分别经口服5例、鼻胃管13例、空肠造瘘10例。
2 护理
2.1 评估患者营养状况,监测水、电解质变化 正确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是进行营养支持的前提,也可了解机体对营养支持的反应及营养素供给是否恰当[4,5]。可通过监测患者体重、三头肌或腹壁皮肤折皱厚度、血清蛋白、氨平衡来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及时调整营养素供应量;同时注意水、电解质的变化,防止失调引起的并发症。
2.2 管道护理 肠瘘患者管道很多,正确区分营养管及引流管,妥善固定各营养管及引流管。经营养管进入者,在营养液进入前后都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滴入,防止阻塞管道,本组3例管道堵塞患者因营养液输注完毕未及时冲管引起。还要注意营养管体外管道长度,有无扭曲、脱落.保持接口洁净,护理瘘口及周围皮肤时勿污染造口管,输注完毕时用无菌纱布包裹。造瘘管放置者,2~3天清洁消毒管周围皮肤,用无菌纱布覆盖。
2.3 营养液的管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家庭经济条件,选择合适的营养素。营养液要新鲜,现配现用,自我配置时要注意各种成分的比例,防高渗或低渗引起不适,新鲜饮食不应与已使用过的饮食混合,营养液开封后未使用及使用过程中均不超过24小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污染营养液[6]。
2.4 营养液输注的注意点 第一次先用生理盐水输入,营养液输注时从低浓度慢速度,20~40ml/h,500ml/d开始,可减少肠内营养再灌食综合征[7],即肠内营养实施早期出现发热、淤胆、腹泻。本组2例在肠内营养次日出现发热,一般低于38.5度,2~3天后恢复正常。有3例胆道术后患者在肠内营养早期出现黄胆加重,查AKP、r-GT、GPT、GOP均不同程度升高,7~10天后淤胆指标逐渐下降。营养液按照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至1500~2000ml/d,输注时常规使用输液加温器行营养管局部加温,必要时用输液泵控制滴速。同时应抬高床头30~45度或取半卧位,减少翻身、叩背,鼻胃管放置者要经常检查其位置,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特别是年老体弱者,本组1例为81岁胆道术后患者,输注营养液后10分钟,由于咳嗽给于翻身叩背,出现吸入性肺炎,导致病情加重,最后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2.5 心理护理 肠瘘后病情复杂、病程长且医疗费用数额巨大,患者承受着身心痛苦,情绪波动起伏,随着病情好坏而时喜时忧,医护人员要多巡视病房,关心体贴病人,及时主动做好生活护理、基础护理。解答其疑虑问题,如腹壁粪漏后及时给予清洁,防止或减少异味,保持患者的自我形象,使患者感到如家般的温暖[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断指再植的护理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管危象的观察及护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