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机治疗期间的气道护理 |
|
呼吸机治疗期间的气道护理
在抢救危重症患者时,进行呼吸机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利用机械装置来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达到使机体维持适当的通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气体交换功能,减少呼吸功能的消耗和缓解呼吸肌疲劳。往往应用时间较长,正确有效的气道护理显得十分重要。
1 呼吸机通气期间异常情况的判断和处理
1.1 呼吸回路漏气 主要表现为:低吸气峰压,低平均气道压,低每分钟通气量,呼出潮气量少于吸入潮气量,而出现低吸出潮气量报警。
处理:首先检查呼吸机螺纹管的接头与气管导管衔接处有无脱落,冲气套囊是否破裂或螺纹管两端连接处破裂漏气。
1.2 气道阻塞 主要表现为:呼气时间延长,高吸气峰压,高平均气道压、低每分钟通气量,而出现低呼吸频率,高气道压报警。
处理:一旦发生高气道压报警,首先应考虑气管导管前端可能被粘稠的分泌物堵塞而形成活瓣,造成只进气而没有出气或者出气量很少,此时,应立即将呼吸机与病人脱离,用较粗的呼痰管将分泌物吸出,如果经吸痰后不能缓解,可重新更换气管导管。
1.3 单肺通气 主要表现为:气道阻力增加而出现高气道压报警。时间较长者,可发生口唇、指(趾)末端发绀,脉博氧(SPO2)偏低。
处理:判断单肺通气最简便的方法是用听诊器听两侧肺部呼吸音是否对称,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右肺。主要是在护理过程中,特别是吸痰时易将气管导管送入右侧主支气管,而没有及时发现。确定单肺通气后,可立即用注射器将冲气套囊内的气抽出,将气管导管退出至隆突上,直至听到两侧呼吸音对称即可,再将套囊重新冲气。
2 异常情况的预防
2.1 预防导管拽出或衔接头脱落 在呼吸机与病人连接之前应先行试机,检查呼吸回路有无漏气,无漏气时方可与病人连接。衔接时左手固定气管导管,右手轻巧地将螺纹管弯头与气管导管连接,然后将螺纹管固定在支架上,一般应保持螺纹管与病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空间,距离过短,病人出现躁动时易将气管导管拽出或衔接头脱落。
2.2 预防分泌物堵塞气管导管 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呼吸机工作期间对呼吸回路进行湿化,以保持呼吸道湿润,避免痰液粘稠和结痂而堵塞导管,再就要及时吸痰,吸痰管进入气管的深度应超过导管前端达隆突处,方可把分泌物吸出。
2.3 预防单肺通气 在每一次吸痰后衔接呼吸机时,应记录气管导管在门齿的刻度,左手将气管导管固定牢靠,避免在吸痰操作时不经易地把气管导管送入一侧主支气管。要养成每次吸痰后听两侧呼吸音的习惯,均可避免造成单肺通气。
总之,呼吸机工作期间,应加强和重视对呼吸道的管理,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正确有效地处理,才能保证呼吸机治疗的效果。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肝癌30例临床特点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脂肪肝的诊治进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