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循环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并发症预防的护理措施 |
|
体外循环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并发症预防的护理措施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是临床上对急危重病人病情观察最常用的监测指标之一。但对血管痉挛和失血性休克病人或低温下体外循环手术病人就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病人的真实血压情况,有创血压即通过周围动脉穿刺置管,将周围动脉内的压力通过压力传感器与监护仪连接,能准确的反映每一个心动周期血压变化情况,直接显示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弥补了袖带侧压的不连续性,对确保血压准确,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并方便采集动脉血标本,减轻病人穿刺抽血带来的痛苦,在体外循环病人的抢救和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如护理措施不当也会发生一些并发症:
1 并发症
1.1 局部出血 一般出血多见穿刺后6h内,部分病人出血持续渗出24h,少数病人出血可见拔管后。
1.2 导管脱出 桡动脉置管多因约束带的摩擦,病人躁动将桡动脉置管带出。护理操作不当,更换管道意外滑出。巡回不及时,透明敷帖粘性下降。
1.3 局部感染 多见静脉炎,沿血管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病人感觉穿刺部位灼热、剧痛,皮肤周围少数有肿胀。
1.4 导管堵塞 多见采血后冲洗管道不及时引起套管针内回血所致。少数因冲洗管道与三通脱落有关。
1.5 肢体肿胀 排除其它原因,病人多无自觉症状只表现穿刺部位轻度水肿。
2 护理措施
2.1 出血的护理措施 病人从手术室回来后接诊护士仔细询问手术中穿刺是否顺利,有无血管损伤,每15分钟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新鲜血液渗出。持续观察6h,对渗血严重的要及时报告医生找出原因,防止延误病情。对拔管后出血的病人先要了解病人是否有凝血功能障碍和肝素盐水应用的情况,如无上述原因,拔管后持续按压15分钟左右;如有上述原因,因采取局部加压包扎,包扎时应注意观察肢体远端血液循环状况,如出现末捎血运不良,提示包扎过紧,应适当给予放松;如病人有凝皿功能异常时,应将肝素盐水改为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2.2 导管脱出护理措施 桡动脉置管后需妥善固定肢体,尤其是在交接班时一定要交代清楚防止病人在全麻苏醒前躁动不安。护士观察要仔细约束带应尽量避开置管位置,如发现透明贴粘性下降,在无菌操作下及时更换。更换导管时应有两名护士协助进行。
2.3 局部感染护理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每24小时更换各种导管一次,穿刺部位保持清洁干燥,病情许可时及早拔管,缩短置管时间,减少感染机会。如病人患肢局部出现红肿胀痛等症状时应立即拔管,局部用50%硫酸镁加维生素B12持续湿敷6h,症状未解除可延长湿敷时间。
2.4 导管堵塞护理措施 及时在穿刺部位连接肝素盐水冲洗管道,用微量泵以每小时2ml持续泵入,每小时检查一次管道是否通畅,持续有效冲洗肝素盐水,用完后要及时更换,发现有回血可快速冲洗管道,但如发现有血栓形成则禁止冲洗,应及时拔管冲洗。
2.5 置管肢体护理措施 肢体放于舒适的位置,每一小时协助病人活动一次清醒病人鼓励放置功能位置。及时了解肿胀的原因,如是静脉回流受阻应抬高肢体30度,并垫一小枕,清醒病人鼓励放置功能位置,如肢体肿胀无原因解释时应通知医生尽早拔管,严密观察肢体循环防止动脉血栓形成。
3 小结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已普遍用于体外循环病人的监护中,如护理措施不当,就会产生一些并发症,给病人和护理人员造成一定的痛苦和影响。因此,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对病人的伤害,是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有效途径。
上一个医学论文: 腮腺区肿物并有合并症的护理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冲击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的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