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
|
浅谈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糖尿病(DM)为慢性终身性代谢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社会人口的老化,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导致残疾和过早死亡。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增加患者的有关糖尿病知识,改变其行为和态度,减少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健康教育内容
1.1 疾病知识教育 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对健康危害极大,病人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久病可引起多系统功能损害,造成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心脑血管并发症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可分为胰岛素依赖型(IDDM)和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两类。前者多发生于青少年,起病急,病情重,有时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后者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和老年人,起病缓慢,病情较轻,治疗上不依赖胰岛素,如有并发症或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需应用胰岛素治疗
1.2 护理知识教育
1.2.1 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病程长,伴有多种急慢性并发症,使患者工作能力减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长期服药又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使患者身心感到巨大压力,产生苦闷、忧虑、抑郁、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反应可引起体内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性激素的分泌,而这些激素又可以引起血糖的升高,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造成恶性循环。亦或有的病人对疾病抱无所谓的态度,不予重视,以至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加重了病情的发展。针对这些情况,切实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1.2.1.1 情感支持 有些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糖尿病后,情感脆弱,长期处于抑郁状态,要理解患者的处境,并做好心理沟通,努力做到语言诚恳、语调亲切、态度和蔼,给患者提供思想感情上的安全环境,使患者放下包袱,积极接受治疗
1.2.1.2 心理支持 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病情,发现患者的忧虑和担心的问题,向患者介绍治疗较好的典型病例,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以积极向上的情绪配合治疗。
1.2.1.3 做好家属工作 积极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使他们对患者有正确的态度,既不能不管不问有厌恶之情,又不能听之任之过分迁就,引导他们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饮食计划,并监督实施。
1.2.2 饮食护理
1.2.2.1 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行之有效的基本措施 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劳动强度来确定每日所需要的总热量。肥胖、妊娠等并发症患者的饮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使患者的体重维持在理想体重范围。
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
1.2.2.2 每日三餐的分配一般为1/5,2/5,2/5,或为1/3,1/3,1/3。三餐荤素搭配均匀,碳水化物、蛋白质、脂肪比例适当,约为5:2:3,注意选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的食物。
1.2.2.3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目的在于使患者恢复和维持正确的血糖、尿糖水平,防止和减缓并发症的发生,需要长期的坚持。指导病人避免高糖饮食,提倡高纤维饮食,嘱病人禁烟酒。
1.2.3 体育锻炼 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年龄、体力、病情进行长期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锻炼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步行、慢跑、游泳、太极拳等。锻炼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活动时间宜在饭后l小时进行,活动要适量,强度以心率不超过(220-年龄)为宜。活动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左右,如无不适可延长至l小时。活动时要注意安全及并发症的发生。指导患者外出活动时要随身携带甜点和写有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及病情的联系卡,以备急需。
1.2.4 日常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口腔、皮肤的卫生,勤洗澡,勤更衣,避免皮肤损伤和感染。每日按摩足部,鞋袜不可过紧,修剪趾甲时勿损伤皮肤,积极治疗任何足部的感染。嘱患者定时来医院监测血糖,了解用药情况。如感不适应立即来医院检查。
1.3 用药知识教育
1.3.1 口服降糖药物 指导患者服用降糖药物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按量服用,不可随意增减剂量。让病人了解各种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服用磺脲类药物时要注意低血糖反应,双胍类药物可在餐中或餐后立即服用,尽可能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健康教育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中的实施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