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问题探讨 |
|
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问题探讨
摘要 目的:总结应用椎间盘突出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护理问题。方法:采用后路椎间盘手术系统进行病变节段髓核摘除和侧隐窝扩大术,术中以C型臂X线透视机定位,穿刺,扩孔并剥离,安装工作通道,置内窥镜,在影像监视系统辅助下,按常规开窗式手术完成髓核摘除,侧隐窝扩大和神经根减压术。结果:手术共107例,男64例,女43例,年龄19-61岁,平均44.8岁,其中11例合并侧隐窝狭窄。术后住院天数5~15天,平均6.4天,随访时间1—13个月,平均6.5个月,按Nakai标准评定:优91例,良11例,可3例,差无,优良率95.6%,其中一例为L3.4极外侧型突出,镜下暴露困难,改用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但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小,不影响脊柱力学结构,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且手术视野清晰,操作安全,疗效肯定。其手术适应症应该适当把握,但其适应症范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相关器械的改进可以逐渐扩大。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想方法,术后护理得当,病人如期康复出院。
我院在结合2000年5月至2005年8月所经治的107例临床分析,对临床上常见的几个护理问题作一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107例男64例,女43例,年龄为18~76岁,平均47.8岁,病程为8天至63天,平均为28天,首次
发病者为52例,占60%,突出部位以L5-S1及L4-L5两间盘为多,占75%,其中两间盘同时受累者为96例,占90%,经CT或MRI检查者为92例,病理类型为膨出者67例,突出者19例,脱出者16例。同时有后纵韧带钙化者14例。
1.2 诊断方法
1.2.1 临床诊断病史、症状和体征。腰痛并下肢疼痛,呈放射性,下肢后外侧紧张,小腿后外侧尤甚,累及足外侧足
背,足底或足趾范围,为麻刺样疼痛,也可为感觉过敏或麻木。踝反射或膝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肌力减弱,尤以趾伸肌力减弱,活动后加重,平卧休息后减轻,咳嗽、喷嚏时可突然加重[1](增大腹压)。
1.2.2 特殊检查普通X线平片,可排除骨质病变,椎体排列、稳定情况及退行性变程度,本组病例均作过腰椎正侧
位,腰椎生理弧度改变,变浅者54例,平直(消失)者21例。18例口才椎体有轻度变矮,32例有先天性变异,如隐
性椎裂,浮游棘突,腰骶椎移行变化等[2]。
2 治疗方法
2.1 卧床休息制动作为一种基础治疗手段或阶段。
2.2 牵引加手法用药、局部封闭及理疗等综合疗法。
2.3 手术疗法
3 治疗效果 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综合治疗,病例(107,占97.3)近期疗效基本满意,其中显效92例(占74%),症
状完全消失86例(约60%)。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无明显差别
4 讨论
4.1 关于本病的病理——压迫与粘连的关系。上述两种病理变化是互动的,或互为因果,或相辅相成。急性压迫引
起。水肿是引起临床症状最常见的直接因素,而慢性压迫或急性压迫操作所引起的充血、水肿的结果是粘连,这种粘连又形成压迫。神经组织,其天性要求“自由自在”的环。任何束缚、干扰因素都可以影响其功能、导致临床症状。
4.2 关于本病的诊断——临床检查与特殊检查的关系。CT、MRI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能力。但过分依赖仪器检查的结论,不时发生误导现象,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腰椎间盘突出症病
理改变,单纯依赖仪器设备检查显然不能反映本病复杂多变的全部情况。把特殊检查资料作为诊断资料整体的一部分,
在对全部资料进行深入系统分析上作出诊断,才是合理的、科学的、全面的和客观的。区分根性、丛性、干性三种类型,对护理方案的制定十分重要。
4.3 关于本病的治疗——手术疗法与非手术疗法的关系。手术疗法是直接针对“压迫”和“狭窄”,使神经根获得“自
由自在”的空间。综合疗法针对的,既可能是压迫,也可以是粘连,也可能是放松肌肉,缓解症状。由于压迫的程度可以因人而异,变数较大,某些病例牵引或手法,可以减轻其至暂时消除了压迫,使神经根获得了“解放”。表现[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科护士长应具备的素质 下一个医学论文: 手术室病人安全管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