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巴胺致皮下组织渗漏性损伤的处理 |
|
多巴胺致皮下组织渗漏性损伤的处理
静脉穿刺部位周围皮下组织渗漏性损伤,是静脉输液的常见并发症,严重造成组织及皮肤坏死[1]临床上造成这一后果的常见药物为多巴胺。我科1997年5月~2004年8月以来,静脉滴注多巴胺药物造成不同部位静脉周围组织渗漏性损伤18例,采用奴弗卡因局部封闭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例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2岁,平均年龄41岁。
1.2 损伤部位 上肢前臂内侧8例,腕部背侧2例,踝部8例。
1.3 多巴胺浓度及静脉滴注持续时间0.13mg/ml 2例,0.2mg/ml 8例,0.27mg/ml 2例。持续时间最长者72小时,最短者8小时,平均持续时间28小时。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奴弗卡因皮试阴性后,抽取0.5~1%奴弗卡因注射液2~6ml,皮下浸润性注射,使药物均匀分布于肿胀部位组织中,注射中应辟开血管。继用33%硫酸镁溶液持续局部湿热外敷,温度控制在38℃左右,15~20分钟更换敷料1次,直至局部肿胀完全消失,皮肤弹性恢复为止。
2.2 结果 18例中,肿胀的局部皮下组织4小时完全恢复的6例,7小时恢复的9例,12小时恢复的3例,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渗漏性损伤的原因
3.1.1 通过微血管壁渗出性损伤,由于机体处于休克状态时,持续性低血压,可使末梢循环严重瘀血、缺氧、血流缓慢,此时血液成分通过血管壁外逸至周围组织中。这时静脉注入的多巴胺也随血液成份而逸至血管外。从而造成穿刺点近心端静脉血管周围组织,中多巴胺浓度增高,使a-受体兴奋而造成局部组织微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组织缺血或坏死。
3.1.2 药液直接输入皮下组织所致的损伤,患者休克早期烦躁不安,对治疗不合作,致使输液针头脱出血管腔而滞留在皮下组织中没有及时发现所致。由于局部组织受高浓度多巴胺药物的直接刺激。同样造成组织的缺血或坏死。
3.1.3 机理 使用奴弗卡因做局部封闭是利用该药可阻滞局部神经,解除痉挛,降低血管的紧张性。从而加快局部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并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消除组织水肿,恢复局部组织及血管的血液供应。
3.2 为了避免局部渗漏性损伤的发生,在静脉滴注多巴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2.1 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上肢静脉,因其阻力小,药液尽快输送和稀释,以减少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3.2.2 应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相隔3~4小时将多巴胺液体有另一通道上的其它液体交换滴入,这样可以减少对一侧血管的刺激。
3.2.3 提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在同一静脉由近端向远端的反复穿刺,使得静脉弹性差的血管发生从近端针孔直接发生液体外渗而刺激局部组织。
3.2.4 随时观察患者的输液部位,若发生外渗可采用此方法给予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葛洪海.药物毒副反应及解救.济南:技术出版社,1992.148~149
上一个医学论文: 静脉留置针在精神科病房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下一个医学论文: 内镜下注射止血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