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风后的肢体及心理康复与护理对策 |
|
中风后的肢体及心理康复与护理对策
关键词 中风 心理康复 护理
目前对于中风后康复的概念不再是单单进行肢体活动的训练,而是转变为融合心理、肢体活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全方位的康复,使患者回归家庭或回归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担任的是第一线的工作,先进的理念和康复技术将极大的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综合性医院比较适宜在住院患者中进行的主要为肢体康复训练及心理康复。
1 中风后的病人常见的心理分型及护理对策 病人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促进疾病的恢复,通过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型,并针对性进行护理,调整了病人的心理因素,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1 焦虑型 病人年龄在60岁以下,由于生活工作紧张,突然发病,出现偏瘫,语言障碍,生活的突然改变,出现紧张、担心、疑虑、求医心切。我们采取主动介绍医院环境,耐心解答病人的疑问,使病人焦虑情绪放松安心住院。
1.2 抑郁型 女性较多,病人由于疾病的影响对生活失去信心,压抑自己的情感,产生被生活遗弃的心理,出现喜怒无常。我们采取倾听,爱抚病人提供生活护理。保护其安全,不勉强其做事,让其发泄心中的苦闷,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情绪稳定后征得病人的同意后再做各项治疗护理,重视家属的作用,在病人情绪不稳定时适当放宽探视要求,允许家属陪护,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感情交流,可使病人获得慰藉,减轻孤独感[1]。
1.3 乐观型 60岁以上病人偏多,部分病人能认识自身疾病,只需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指导,病情会得到好转和控制。另一部分盲目乐观者,没有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不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给疾病治疗和护理带来影响。我们主动把脑血管病的危害性和危险因素向病人及家属讲明,引起病人重视从而改变对疾病的认识,听从医生和护士的安排,积极配合治疗。
1.4 依赖型 70岁以上老年人偏多,处于康复期间最多,在康复期,病人的体能锻炼,功能恢复非常重要,病人依赖家人及护士过多,缺乏独立性。医护人员首先要多与病人交谈了解心理特点,把恢复期的功能锻炼重要性说明,还要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让病人从思想认识功能恢复的重要性有恢复健康的愿望。提供指导和维护,增加安全感,消除顾虑。
2 中风后肢体康复各期特征及护理要求
2.1 发病初期 这一时期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注意重点放在了患者病情的改变及抢救生命上,患者生命体征仍未稳定,如血压波动较大,心律不齐,同时这一时期也易出现各种合并症,如吸入性肺炎、肺梗塞,各种原因引起的感染、发热、水电解质紊乱等,此时应以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为主,力求尽快使病情趋向平稳。
2.2 患者病情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加重48小时以后,按照现代康复学的观点,即应该开始进行康复锻炼。首先应该按照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并制定相应的康复锻炼计划。综合医院常用的神经功能量表有SSS(斯堪迪纳维亚卒中量表)、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后由专科的康复师制定计划进行康复锻炼。
2.3 康复的最佳时间为发病后3—6个月,这与神经元突触形成的生理基础有关,必须向病人做好宣教工作,使病人了解到错过此期即是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间。
2.4 康复是一个漫长的、对于某些病人来说甚至是终生的过程,必须使病人了解到这一点,护理工作中应注意给予病人信心上的鼓励。
2.5 康复的成功与否,除疾病的程度外,也取决于病人的主观能动性。病人应在医师、康复师的正确指导下,按康复计划、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同时纠正其他躯体性疾病,如心血管病、营养不良、肝肾疾病、关节功能障碍及精神异常等。
3 小结 就目前来说,脑血管病的整体治疗水平仍不尽如人意。将脑血管病的治疗寄希望于单一的药物治疗已经被证明是不可取的。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是采取卒中单元的治疗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护理、心理及康复是与医疗同等甚至更重要的治疗。我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只是将传统的护理融入到卒中单元治疗的一小步。目前的护理模式仍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在工作中继续总结并不断追求更好的工作方式,使病人得到更好的医疗和护理是我们所希望的。
参考文献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肿瘤患者的手术室心理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ESWL患者心理护理及康复指导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