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护理行为与相关法律防范医疗纠纷 |
|
浅析护理行为与相关法律防范医疗纠纷
摘要 “法”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护理行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宪法》、《刑法》、《护士管理办法》、《民法》、《消毒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密切相关,以上法律法规对护理行为进行了明确规范和相应的制约。但由于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往往在执行过程中不注意个人行为,违犯了这些法律法规,造成医疗纠纷或事故。因此护理人员也要学法懂法,在执业行为中用法守法,提高护理水平,防范医疗纠纷。
关键词 护理行为 相关法律 医疗纠纷 防范
1 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
1.1 医院方面的原因 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落实不到位,责任心不强,操作不规范,观察病情不详细,病情变化报告处理不及时,记录不准确不真实不完整,不能准确反映或表达病情变化,沟通交流不够,服务态度不好,语言生硬,用恶性语言或不良行为刺激病人,泄露病人隐私,造成病人心理和行为障碍。不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擅离职守,延误抢救时机,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导致病人死亡。特殊检查治疗不履行告知义务,法律意识淡薄,出现问题未积极补救等,这些都是引起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
1.2 医疗纠纷增多还有深刻的社会和体制方面的原因 医疗费用大幅度上涨与人民群众收入不成比例在很大程度导致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另外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了解不够,对义务人员的期望值往往过高而现有的医疗水平有限,医疗过程本身风险性高,患者和家属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加,一旦治疗达不到他们预期的效果,要是花去的医疗费用太大,他们就想从医院获得一定数量的经济赔偿,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性就很大。
1.3 随着卫生法律法规的出台,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病人可以复印病历以及司法部门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这就意味着在医疗事故鉴定中,如果医方不能从医疗护理文书记录中证明自己的医疗护理行为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不存在因果关系,将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也是医疗纠纷增加的重要原因。
2 防范措施
2.1 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对于广大护士来说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甚少,在日常工作中不注意个人行为语言和态度,违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出现差错或事故。因此护士应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如:《宪法》、《刑法》、《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理》、《传染病防治法》等。转变观念增强自律,在职业过程中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患者和自己。
2.2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的制定都是以为病人服务为中心,以医德为基础,以病人的生命为代价制定。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只有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落到实处,才能避免差错和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2.3 规范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文书是患者住院期间接受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诊疗记录,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依据。如果做不好护理记录,一旦发生了医疗纠纷,即使医生护士没有错,也无证据为自己辩解,就可能导致败诉。因此护理人员应客观,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地做好护理记录,注意自己在书写中的责任,注意体现告知义务,注意和医疗记录保持一致,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2.4 加强管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有些医疗纠纷的发生是由于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缺乏引发的。对病人病情观察缺乏预见性,对病人教育缺乏针对性,技术操作缺乏规范性。在病人对医疗需求和疾病预防保健知识不断增加的今天,护士如果没有过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是无法满足病人需要的。因此对护理人员要加强管理和教育,加强制度,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提高技术水平和沟通交流能力,预防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2.5 培养良好的医德,增强工作责任心 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不好,语言行为不慎是造成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因此对护理人员应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与病人及家属的交往中谨言慎行,始终以同情、体贴、关心、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与患者保持和谐的关系,也可有效地减少或有利于解决医疗纠纷。
2.6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降低医疗费用 病人及家属普遍对医疗收费不满意,一旦再有医[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关于医疗非后勤辅助服务系统的实践与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心绞痛患者的健康教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