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供应室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 |
|
加强供应室管理 控制医院感染
摘要 供应室是向医院提供各种无菌器材、敷料和其他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因此它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医疗和护理质量的效果,甚至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加强供应室的管理,控制医院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 供应室管理 控制 医院感染
为了加强供应室的管理,切实贯彻卫生部对供应室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办法。我院从1995年起就逐步对供应室进行一系列改造。从建筑、人员编制、领导体制、必备条件和管理等几个方面制定工作准则及质量控制标准,使其成为较具规模和标准的科室。
1 从布局着手管理 供应室的管理布局是避免交叉感染、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工作效率,保障顺利供应的前提条件。除了它的具体位置要求接近临床外,其装修材料也是符合耐洗刷、耐腐蚀、耐磨损且也能防湿、防锈等,而且周围环境清洁,无感染,为了避免消毒灭菌器材的污染,在感染科的密切配合下,进行合理布局。明确“三区”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并采取规范性的通行路线,不准逆行(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我院是集中式供应室,将部分所有需要消毒、灭菌的物品回收到供应室来处理,并挑选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消毒、清洗、检查、打裹、灭菌、储存、检测和发收,从而形成比较规范的消毒、灭菌程序,也便于管理,并保证质量控制。
2 感染区的感染管理 首先是按规定由专人、专车回收使用过的感染物品及器具等,特别注意在回收过程中注意不要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回收的物品在固定专用的房间拆包、分类并采用适宜、有效的方法进行浸泡消毒。然后送入污染区,这时防止污染扩散和保证洗涤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选用的浸泡消毒液,强化质量和配比浓度的管理,以确保其消毒的功能。在洗涤过程中除了强调对环境的污染外,还将特别强调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在整条操作线上工作人员应戴圆顶工作帽、口罩、防水围裙并带手套及防水鞋。对于特殊污染的物品,在回收时应包装在防刺破、防渗漏密闭性能好的塑料袋内,并做好“污染”标记再运输,经灭菌后方可清洗。回收车每次使用后清洗、消毒,不得进入其它区域或作其它用途。
3 准备灭菌区的感染管理 应严格将该区划分包装和灭菌二个区域,凡进入准备灭菌的物品,必须是已经合格的去污过程的,所有已灭菌物品与未灭菌物品应分区放置,以免弄混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感染的危险。特别强调消毒效果的监测,对于包的大小也有严格规定,并强制性的进行规格框检测(25cm×25cm×30cm)。按规章制度执行每日一次,每周一次,每月一次的各项工艺、化学、生物监测,经过监测发现已发出的物品灭菌不彻底时,除立即追回以外,并同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并及时查找原因。
4 无菌物品存放区的感染管理 首先将灭菌处置后的物品进行目测(外包装平整)、手感干燥、外包装粘胶带变色均匀的物品由专用清洁车运送至灭菌物品存放处。我们着手对无菌间的管理首先进出人员应规定进入前洗手、更衣、换鞋、带帽和口罩,所有灭菌包都内置指示卡,外贴粘胶带,并注明有灭菌日期、物品名称、签名。并每日对所有灭菌包进行一次日检。(有效期为1周)如果超过有效期,物品必须重新包装灭菌后再发放。对灭菌物品原则上是下送,由专人、专车、专门路线发送。发送人员不可接触污染物品,并制定防止交叉的流程,所有接触灭菌物品的器具,均按存放的消毒程序进行。发送余下物品视为已污染。为了节省,原则上是所需物品科室向供应科来电话,并说明所需物品,供应科按需发送,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无菌物品在发送过程中的污染几率。
5 灭菌效果监测感染管理 为了保证灭菌物品达标,我们采取严密的监测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的稳定持久。
5.1 必须把好洗涤、操作程序关 对回收的污物必须先消毒,再清洗,后灭菌,对非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在初洗后必须进行除热原处理,洗刷过的物品,经检测必须合格。
5.2 严格划分三区,强行由污到净的流水作业,简化作业程序,尽量减少人流、物流交叉带来的污染,减少污染的扩散。
5.3 各级人员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规程,必须树立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格灭菌观念,认真执行质量检测标准。
5.4 定期进行消毒灭菌质量监测 包括: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空气消毒效果监[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布比卡因引起过敏反应1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关于医疗非后勤辅助服务系统的实践与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