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小儿雾化吸入不良依从性的分析及对策


      小儿雾化吸入不良依从性的分析及对策       雾化吸入以其奏效快,直接达到局部,药物用量小不良反应轻,无痛等优点,广泛用于儿科临床,作为消炎、化痰、解痉、改善通气的重要手段,既可直接作用于气道表面的药物受体而发挥疗效,又可迅速吸收,起效迅速,较全身用药安全性高,将在医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临床上常出现不配合等因素而影响治疗效果,且这一现象尤为突出。就此对96例婴幼儿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2004年1月~5月,96例收治我科的肺炎患儿,年龄在6个月~10岁,其中,5岁以下75;5岁以上21例,根据病情进行了雾化吸入,最少雾化2次,最多雾化6次。 1.2  方法  采用百瑞有限公司生产的压缩雾化器(PARl),将布地奈德混悬液(普米克令舒)lmg和特布他林混悬液(博利康尼令舒)lmg混和生理盐水,对患儿急性期4小时一次,病情缓解后12小时一次,每次吸入15分钟。 2  结果  96例肺炎患儿临床雾化吸入依从性的比较 表1  不同年龄患儿的临床依从性 年龄  依从性好  依从性差  合计  依从率(%) 5岁以下  5  70  75  7.14 5岁以上12  921  57.14 3  讨论分析 3.1  生理特点  婴幼儿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对认知的能力差,对机械类操作有着本能的反抗心理,加之对雾化器产生烟雾的恐惧,常常不易配合。 3.2  医务人员的没有正确掌握吸入技术  吸入治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如医护人员没有接受正规的培训而不能正确使用也可导致雾化吸入的失败。如吸入面罩离患儿的面颊部超过1厘米左右,雾化器未与地面垂直,患儿未取直立坐姿势,通常仰卧位潮气量降低,横膈肌位置高,胸廓活动度小,使吸入量减少等。 3.3  家属的认识不够  由于家长文化的差异对雾化吸入的认识不够,认为静脉用药要比局部用药的效果明显而且方便,省时省力,加之父母的工作压力大,时间紧迫,小孩有时又不配合,导致治疗不正规。此外,频繁的更换照顾者,更换后又没接受正规的吸入知识和培训而导致治疗失败。 3.4  经济状况  因本组用药为自费药,治疗上费用较大。 4  对策 4.1  心理护理  学龄前儿童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针对该项特点可通过改良面罩的种类及颜色,例如可以改装成小朋友平时喜欢的卡通形象,并通过示范操作时患儿乐于接受。 4.2  加强对家属的宣教工作  医护人员应对患儿家长进行全面的讲解,特别是对不配合的家长及担忧药物副反应的家长,如雾化吸入分子小,雾粒直径5um以下,有压缩空气作为动力,同时吸入不需要患儿用力吸气,雾化液即可达到小气道及肺泡较全身用药效果明显等,以取得家长的配合。 4.3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及对症护理 4.3.1  体位的选择  进行雾化吸入时最好选择坐位,此体位有利于吸入药液沉积到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而仰卧位潮气量减少,不利于吸入治疗。 4.3.2吸入时的护理  进行吸入治疗前,应教会家长怎样配合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面罩应紧贴患儿的面颊,特别是上缘,防止雾化药液喷向患儿的眼部,以免对眼结膜的损伤。时雾化器与地面垂直,防止药液的外漏,以确保吸入时间。对于缺氧的患儿可在吸入过程中给予氧气吸入,或提高氧浓度,可有效地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注意听诊肺部罗音,进行前后的比较,观察患儿有何不适,避免出现气促,烦躁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分析情况对症处理。 4.3.3  吸入时间的选择  吸入治疗具有连续性,急性期每3~4小时吸入一次。夜间治疗尤为困难,患儿入睡后家长认为没必要吵醒,有时往往拒绝治疗,对此应做好解释工作,间隔时间过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对于极不配合的患儿采用睡眠后雾化治疗。而常规治疗,一般2次/天可,选择在饭前进行,避免治疗时患儿哭吵而引起恶心呕吐。 4.3.4  吸入后的护理  患儿年幼,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对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小儿胆囊炎、胆石症62例分析
    止泻方治疗寒湿型小儿腹泻68例
    香港小儿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
    伸肘位手法复位形石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
    小儿慢性胃炎锝标记固体餐胃排空检测
    抗生素对小儿呼气氢试验的影响
    小儿肠套叠59例诱发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小儿急性中毒126例分析
    防感冒制剂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50例
    健脾利湿汤加味治疗小儿泄泻50例临床分
    小儿脑性瘫痪的研究近况
    经纤维胃镜对小儿过敏性紫癜胃粘膜病损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