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社区干预研究进展 |
|
识、态度及行为水平,是防治冠心病的最好途径。但如何促进知识向行为改变并保持也是今后人群健康教育应努力解决的课题,如张欣[15]等报告,通过5年的社区干预,“静坐生活方式”与干预前相比差别无显著性意义;江滨[16]等报告,烟酒行为受健康教育影响最小。黄茂盛[6]等报告,干预社区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监测社区相比,虽然降低了干预社区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速度,但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南颖[19]等报告,即使在干预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症也高达42.3%,所有这些都提示我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防治冠心病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积极开展一级预防的同时,也应重视开展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我国社区护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初级阶段[20],社区护士的角色以二级预防角色为主,很少参与社区研究。其实护士与病人及家属接触最多、最密切,最能够了解病人的生活、思想、行为,为护士有效进行健康教育和社区干预提供了方便。我认为,通过健全社区护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完善社区护理机构,提高社区护士的综合素质,普及社区护理,护士会成为社区干预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王薇,等.心肺血管杂志,1997;16:99~102
2.邓惠鸿,刘邹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思路初探[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7;7:174
3.Steyn K,Steyn M,Swanepoel As,et al,Twelve-year results of the Coronary Risk Factor Study (CORIS)[J].Int J Epide miol,1997;26:964~971
4.杨水长.冠心病社区综合防治经验探讨及效果评价.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1;13(1):22~23
5.严迪英.社区干预.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1):44~45
6.黄茂盛,洪震,等.社区人群干预前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02;4(5):303~306
7.[JP2]王苏中,吴永浩,于石成,等.社区高血压“合作管理”干预效果评估.中国全科医学,2[JP]000;8(4):291~294
8.李春卉,马春艳,等.医疗体育干预社区冠心病患者存在的问题.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856
9.Friedm an M,et al,JAMA.1959;24:45~47
10.Rozansk i A,et al,J circu la tion,1999;99(16):2192~2197
11.周亮,杨德森,肖永源.行为类型与心理社会干预对冠心病的影响.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29(1):51~53
12.梅静,李淑荣.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及疗效.现代护理,2004;10(2):155~156
13.周迎来.DIDDM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7;5:68
14.顾学琪.关于社区高血压控制的模式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176
15.张欣,陈政,等.上海市嘉定区开展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探索.中国全科医学,2004;7(7):496~498
16.江滨,王文志,等.干预后人群预防心脑血管病的知识和行为变化.卫生研究,2002;31(3):199~20
17.王凤清,陈云香,等.社区护理干预对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与效果.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1):88~89
18.何艳玲,袁玉莲,等.社区护理干预对冠心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研究,2003;17(4):476
19.南颖,董文莉,等.社区干预对天津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状况及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0;5(43):300~301
20.林明色,吴华琨,胡穗曦.我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现代护理,2004;10(10):964~965
上一页 [1] [2] [3] 上一个医学论文: 1例肾破裂合并陈旧性心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在护理过程中如何及时发现肺性脑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