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心病社区干预研究进展 |
|
冠心病社区干预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多样,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城市冠心病死亡率从1988年的66.5/10万上升到1996年的84.5/10万,农村分别为34.3/10万和43.5/10万。北京的数据显示,1993年25~74岁男性标化发病率为169/10万,比1984年的124/10万增高36%;女性为96/10万,比1984年的58/10万增高66%[1]。此外,冠心病等心血管慢性病已成为卫生经费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2],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冠心病是多危险因子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的慢性疾病,其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呈正相关[3]。国内外学者关于如何防治冠心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致认为,冠心病是一个群体现象,应该采用包括健康教育、行为生活干预、医疗体育干预、心理干预等在内的社区综合干预措施来防治。研究表明对人群采取适当的干预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降低总死亡率及致残率[4]。现将冠心病社区干预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社区干预定义及干预策略 冠心病社区干预是指对居民社区内冠心病病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以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改变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子,从而促进健康,提高冠心病病人生活质量[5]。干预策略采取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相结合的方法[6]。全人群策略是指对干预社区内全体人群,就冠心病的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教育、生活行为干预等社区综合干预,期望通过干预改变人群中危险因素的分布,减少冠心病的发病。高危人群策略是指应用危险因素鉴别出冠心病的高危个体,重点将干预措施加到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个体上。
2 社区干预方法 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防治冠心病的指导思想和最佳途径是以社区健康促进为手段,控制危险因素为基础的综合防治。综合文献,可将干预方法概括为以下几种:合作管理、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心理干预、现代干预、医疗体育干预等。
2.1 合作管理 也称医患互动式合作管理[7]。社区建有冠心病防治网络系统,专人进行逐级检查指导工作,全科医生任干预和主要实施者,为每个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查体,定期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与病人建立固定的联系,定期对病人进行随访和个体化指导。这种服务模式使干预者和病人保持持久联系,全面掌握病人的病情动态,及时给予指导治疗,深受病人和家属的欢迎。
2.2 健康教育 冠心病的健康教育主要是让患者认识到影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形式包括:①大众媒介传播方式:定期出宣传板报,赠送知识手册和画页,组织看录像等。②人际传播方式:有计划地在社区里举办医学讲座,向全人群讲解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运动减少、不合理饮食、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酗酒)、负性情绪等对冠心病的影响;对高危人群及冠心病病人举办小型健康知识讲座,讲解冠心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用药、注意事项、个人护理、心理保健等基本医学常识。③在社区开设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咨询门诊,进行测压及咨询指导。
2.3 行为干预 即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积极主动地采取健康行为。首先,给全人群讲解行为与健康的关系,使全人群理解行为对健康的影响,并应用行为转变理论引导人们自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对行为的控制能力。其次,为高危人群和病人制定科学的行为要求,如为高血压患者制定低盐、低脂、低热量饮食;为糖尿病病人提供低糖营养食谱;指导高脂血症者低脂饮食、合理搭配;帮助患者认识烟酒对心脑血管病的危害,尤其对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的危害,促进其戒烟控酒;为肥胖者、高脂血症者、糖尿病人制定合理运动量指标,引导持久、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促进热量的消耗,控制体重;根据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功能状态等指导鼓励患者进行适合个人的有氧运动,以提高心肌利用氧气的能力,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增加心肌供氧量[8];指导冠心病病人避免或减轻冠心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如预防便秘,避免用力解大便、避免负性情绪、避免静坐生活方式、鼓励适当的体育锻炼。
2.4 心理干预 冠心病是目前公认的心身疾病,在心理因素中以A型行为和负性情绪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影响最大。自从Friedm an和Rosenm an在1959年提出A型行为的概念以来[9],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冠心病患者的行为倾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致认为A型行[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1例肾破裂合并陈旧性心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浅谈在护理过程中如何及时发现肺性脑病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