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路减压植骨双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多椎体爆裂骨折的护理16例 |
|
前路减压植骨双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多椎体爆裂骨折的护理16例
摘要 探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双棒系统(中华长城系统钉棒器械)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相邻多椎体爆裂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对16例行该手术患者术前进行了护理评估、心理护理、呼吸功能的训练;术后加强病情观察、体位护理、切口管理、并发症的预防、康复指导、详细的出院指导。本组病例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疗效满意,这与术前术后细致周到的护理密不可分。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前路减压 内固定术 护理
胸腰段多椎体爆裂骨折可以是相邻的,也可是跳跃式,多节段脊柱骨折常合并脊髓损伤,它是一种极不稳定型脊柱骨折,常需手术治疗。但由于内固定器材的不断改进,前路减压固定融合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提倡。我院2000年8月以来对胸腰段相邻多椎体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双棒系统内固定治疗16例,随访8~24个月,疗效满意,现将相关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资资料 病例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4~61岁;平均42.5岁;损伤平面:T10.112例,T11.124例,T12L17例,L1L23例;受伤原因:车祸12例,摔伤4例,均为新鲜骨折,后凸Cobb角10~25°,CT检查结果压迫均来自椎管前方,致压物为骨块及椎间盘组织;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安全性截瘫2例,不完全性截瘫14例;按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5例,D级5例;固定器材:中华长城系统钉棒器械。
1.2 手术方法 16例均在全麻气管插管,取侧卧位,脊髓受压严重或便于消除椎管内致压物的一侧在上为手术入路侧,均采用胸腹膜外入路,行连续伤椎次全切除,彻底解除脊髓的压迫,同时植骨融合再加前路双棒系统内固定术。
1.3 结果 16例患者出院随访8~24个月,椎体解剖复位,后凸畸形基本纠正,全部椎体间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1]分级A级从2例到1例,B级从4例到2例,C级从5例到3例,D级从5例到3例,E级从0例到7例,无护理并发症发生。
2 术前护理
2.1 护理评估 本组病例均由外伤所致。受伤位置特殊,病情发展快,脊髓损伤可能性大,致残率高,护理人员应做到恰如其分的伤情评估,及时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体征、脊髓损伤情况等。
2.2 心理护理 胸腰椎骨折病人多因意外事故,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原因,且多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病人无思想准备、肉体上承受较大的痛苦,常表现为情绪悲观、紧张、恐惧、抑郁等,护士应针对病人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安慰、鼓励、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尽可能处于较好的心理状态,并通过介绍成功病例增加病人面对手术的信心。
2.3 呼吸功能的训练 据报道,患者术前肺功能实测值与正常预计值的百分比大于70%可以手术;69%~50%手术应慎重;49%~30%手术风险较大,应尽量保守或避免术后可能有肺部并发症;小于30%禁做手术[2]本组有8例患者前有不同程度的通气功能障碍。术前进行呼吸处理可能有助于提高呼吸功能。所以术前鼓励病人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即练习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即用鼻深吸气,用唇缓慢呼气,呼气时双手按压腹部,抬高膈肌,以帮助呼出残气。每次5~10分钟,每日两次,如教患者练习吹气球,以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
3 术后护理
3.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常规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脉博、呼吸、SPO2,每30min记录一次。密切观察脊髓神经功能,术后要定时进行唤醒试验[3],术后72h内定期监测双下肢感觉、运动功能以及括约肌功能。本组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异常。
3.2 体位护理 术后平卧硬板床3~4h,并保持脊柱平直或过伸。由于双棒系统固定牢固,矫正力强,其坚强的内固定力不易变形,故术后早期可采用轴型滚动式翻身,向切口方向侧30~40度,以利充分引流。但侧卧幅度不易超过45度,以免引流管反折受压,影响引流效果。术后3d内以平卧为主,平卧2h后向切口方向侧卧1h。引流管拔除后,可向两边侧卧30~40度。翻身时保持肩髋在一条轴线上,避免翻身时脊柱错位损伤脊髓。翻身后按要求用软[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1例宫内合并宫外妊娠的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