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呼吸道管理 |
|
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呼吸道管理
摘要 本文总结了我科1996年至2004年完成的168例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后呼吸道管理的体会。根据婴幼儿呼吸道狭小,咳嗽反射弱,分泌物易阻塞气道,对缺氧敏感,不配合,易躁动,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我们采取了下列护理措施:①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②在机械通气期间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并固定双上肢;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有效地管内、鼻腔、口腔吸痰;④重视气道的湿化,以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⑤积极预防肺部并发症;⑥拔管后加强肺部体疗,持续氧雾化吸入。本组16例患儿合并肺部感染,3例死亡,气管切开4例。因此完善婴幼儿呼吸道的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对降低肺部并发症,提高术后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婴幼儿 心内直视手术 呼吸道管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68例,男105例,女63例,年龄[SX(]10 12[SX)]~2[SX(]11 12[SX)] 岁,平均1[SX(]9 12[SX)] 岁,体重7.5kg~14.5kg,平均11kg;房、室间隔缺140例,合并肺动脉高压(中重型)45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6例,动脉导管未闭5例,法乐氏四联症20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1例(心上型),右室双出口2例,部分房室间隔缺损3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1例,右室双腔心1例。
2 术前准备
由于小儿气管短,内径狭小,分泌粘液少,纤毛运动功能差,易被粘液堵塞,另外肺不张或肺气肿时,气道自净作用低下,易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炎、肺间隔炎、造成气体弥散功能不良。这些改变均影响术后呼吸功能,造成呼吸管理困难,因此重视改善术前心肺功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2.1 积极治疗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灶,如扁桃体炎、牙龈炎、皮肤疖肿、气管炎等,病灶均应治愈后方能手术,以免细菌播散,引起感染。
2.2 纠正心衰及缺氧 有水肿存在抵抗力下降,感染机会增加,应予以纠正,缺氧患儿给予吸氧、2h/bid/日,适当缓解缺氧状况,增强抵抗力。
2.3 采取支持疗法改善营养状况,对于体质差、病情较重、营养不良,应加强营养,增加食欲,恢复精神,同时输入氨基酸、白蛋白等营养物质。
3 术后呼吸道的管理
3.1 呼吸机辅助呼吸的管理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患儿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不全,术后正确的评估呼吸功能,施行良好的呼吸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组患儿术后均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设定潮气量为8~12ml/kg,呼吸次数为30~40次/分,FiO2 40~50%,I:E=1:1.2~1.5,每日监测血气,根据血气值调整呼吸机参数。对有肺动脉高压患儿PaO2≤60mmHg,给予PEEP2-6cmH2O,维持SaO2≥95%, PaO2>60mmHg、PaCO230~40mmHg,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痰液粘稠,常规静脉使用沐舒坦2~3次/日,吸痰管必须小于插管内径的1/2,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前给纯氧辅助呼吸6~10次,注入湿化液0.5~1ml稀释,严密监测心率,心率过快或突然减慢,出现紫绀,应立即停止吸痰,给稍大于潮气量的纯氧进行辅助,以防缺氧及肺膨胀不全。常规置鼻胃管行胃肠减压,减少胃胀气致膈肌上抬而影响呼吸及防止胃液返流引起的窒息。随时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清晰、对称。每日床旁行胸部X线摄片,了解有无肺不张,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翻身拍背是预防肺不张,促进循环,改善肺功能的重要措施,我们每2小时给患儿翻身叩背一次,使痰液松动,易于吸出。妥善固定气管套管,防止患儿拔除,并固定双上肢。
3.2 4例行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呼吸道感染后分泌物多,术后5~7天行气管切开。由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破坏,丧失了鼻粘膜的加温湿化功能,且婴幼儿气管和支气管相对狭窄,软骨柔软,肌肉发育不完善,管壁易变形,纤毛运动差,故排痰能力差,吸入的冷空气刺激呼吸道引起分泌物增加。为此我们将氧气经过呼吸机加温湿化槽加温湿化,调节温度28℃~33℃后吸入,可减少不良反应,患儿缺氧症状明显改善,低体重儿,为减少呼吸道的炎性水肿及渗出,静滴地塞米松2mg~3mg/d。6~18天后,肺部感染控制,分泌物减少脱离呼吸机。1例呼吸道感染[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老年性痴呆的预防和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近期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