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正文  

颅脑损伤病人行气管切开术后痰液致病菌的监测

周内及拨管前每周1次留取痰标本行细菌学检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17~73岁。入院时评分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标准,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8分,在气管切开术后1周内第1次及拨管前每周1次经气道内留取痰标本行细菌学检验。 1.2  痰标本留取方法  应用一次性痰液收集器,从气切套管口处插入患者气道远端吸取痰液后作细菌培养。 1.3  细菌培养方法  按微生物科操作方法,标本分别接种于血琼脂、巧克力琼脂、麦康凯平板,35℃培养16~18h。根据生化反应鉴定菌种。 2  结果 2.1  3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人工气道通气病人,在气管切开术后1周内首次痰培养致病菌发生率、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首次痰培养致病菌分布情况    (n=35) 病原菌   -杆菌(%)  真菌  G+杆菌  混合菌(%) 例次(%)  例次(%)  例次(%)  例次(%)  例次(%) 23  (65.7)    17 (73.9)    2(8.6)    3(13.04)    1(4.3) 表1显示:本组35例中首次细菌学检验有23例分离出致病菌,阳性率65.7%,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7例,占73.9%。   35例共行细菌学检验94例次,获得阳性结果79例次,送检阳性率达84.04%,35例中首次检验混合感染1例。以后在拔管前每周1次共64次细菌学检验中,阴性次数8次,占12.5%,单纯细菌感染52次,二重感染1次,细菌、真菌混合感染3次,气道内致病菌种类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而铜绿假单胞菌为首位、鲍氏不动杆菌为第二位,其余分别是沙雷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假单胞菌、阴沟杆菌、产气肠杆菌等。 2.2  35例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与气道致病菌发生的关系   表2  35例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与气道致病菌发生的关系 GCS评分   n  致病菌数    8       4   1 7      3   1     6      5  3     5     3  2     4     4  3     3    16  15     GCS评分与致病菌数偏相关系数r=0.963,P<0.05 3  讨论 3.1  本组35例中首次细菌学检验有23例分离出致病菌,阳性率65.7%,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17例,占73.9%。其原因与气管切开插入套管损害了气道局部的清除机制,失去了正常情况呼吸道的过滤和保护作用,以及重危病人全身免疫力下降有关。 3.2  35例共行细菌学检验94例次,获得阳性结果79例次,送检阳性率达84.04%,感染发生率高,并后64次检验阳性率明显高于首次检验,结果显示气管切开术后可致下呼吸道致病菌定植,其主要原因:①与反复性创伤操作、院内交叉感染有关;②与患者机体处于长期高分解、营养不良、免疫抑制以及增加了潜在致病菌暴露机会有关;③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易诱导菌株耐药、菌群移位、真菌感染及二重感染有关[1]。 3.3  口咽部细菌定植和误吸是导致下呼吸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定植的主要原因[2]。①本组35例中气道内致病菌种类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等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通常多存在于肠道中,消化道是阴性杆菌最常寄生的部位。②胃酸浓度降低:由于危重患者大都使用H2阻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
    协同刺激因子B7在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和I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选择性抑制剂对大鼠
    内毒素诱导的肝细胞及枯否细胞凋亡与肝
    胸腰段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热应激反应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影
    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概念问题
    外伤性上矢状窦中后2/3段损伤四例
    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19例报告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大鼠缺氧缺血
    常用化疗药物致兔耳缘静脉损伤实验观察
    有关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诊断临床应用探讨
    碘缺乏致智力损伤36篇文献的Meta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